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前景 >> 正文 >> 正文

郭德纲返场25次,被主流动手教训孟凡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1/12

中国有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郭德纲的经历,就向我们证明这句话的真谛,曾经老郭三进北京城,都不被主流接受。如今的德云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从商演到各大卫视再到央视,不管是郭德纲还是他的徒弟们一个个都能独立撑住场面,走向更高的舞台。

话说当年郭德纲在北京红了以后,想要回到天津回馈家乡父老。由于观众太热情,郭德纲返场二十五次,这个记录在中国相声界至今无人打破,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可这却被相声界老人男主郭德纲,斥责他破坏了相声界的规矩。没有艺德等等

根据钢丝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孟凡贵甚至都想动手教训郭德纲。具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孟凡贵为何会如此嚣张?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人。孟凡贵一九五零年生人,青少年时期的孟凡贵,在同学眼中是个老实真诚多才多艺的学生。

后来知青下放,孟凡贵把青春留给了北大荒。当时他还有个外号叫“馋人老孟”,所以是相声界出了名的吃货厨子。

在上节目时,除了聊美食之外,说得最多的就是规矩,讲究,作为高英培的徒弟,孟凡贵靠着年纪辈分混成了老艺术家,这个一脸横肉的“饭醉分子”

在二零零九年,张文顺的葬礼上大骂郭德纲,没有艺德,还差点动手, 还是李金斗拦了下来,郭德纲虽然也不是软柿子,但张文顺老先生生前对郭德纲有恩。他不想在老人家的葬礼。所以这口气老郭忍了下来。

孟凡贵在同行前辈的葬礼上闹这么一出,真可谓玻璃瓶里装王八,原形毕露。而他和郭德纲的恩怨由来已久,之所以抨击郭德纲不讲艺德

起因是二零零六年郭德纲天津省亲专场连续返场二十五次,打破了当时相声界返场不过三的规定,郭德纲这样行为相当于砸了主流们的饭碗。于是老艺术家们坐不住了,我们都知道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主流们对这四门功课是样样稀松,吃喝玩乐倒是精通。这就是他们嘴里的高雅艺术,

郭德纲如今这么搞,主流还怎么混下去,怎么 。所以他们大力指责郭德纲相声低俗不讲艺德。孟凡贵仗着自己的辈分,首当其冲的出来怒斥郭德纲没有相声演员的道德底线。仔细分析这件事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那个时候是德云社成立没多久,虽然在北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郭德纲不敢懈怠,他以自己 的能力来获取观众的认可,从而为德云上争取市场。钢丝们的说法是,那时相声已经死了,是郭德纲救活了这门传统艺术。

但孟凡贵则说,你郭德纲一个人把段子都说了。后面的演员说什么,最终会导致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另外他还表示,郭德纲的很多段子他都会说,但为什么不说是因为郭德纲说的都是打擦边球的段子。

主流道德高尚,不屑于说这些,并且举列到旧社会,一位王爷为了考验一个相声演员,让他不说一句话,就把观众逗乐如果成功就赏他一栋房。于是这位相声演员一上台就把裤子给脱了,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照着这个说法,郭德纲败坏的行业的名声,自己占便宜了,但吃亏的是整个相声界。

能把自己的无能说得这么清新脱俗,也是醉了。可见主流们平时不钻研业务改钻研如何强词夺理了?按理说,体制内演员的福利不错,没事上个节目客串的影视剧收入虽然不能和明星比,但在北京生活肯定没问题

像孟凡贵这样年过半百,仗着自己的相声界的威望,后半辈子等着颐养天年好了,可他偏偏得跟比自己业务好能耐高的。郭德纲较劲,这美其名曰是为了整个行业也好,这样本末倒置的歪理,就是在鼓励那些相声演员跟着混日子。体制内谁还好说相声, 的结局就是大家都没有饭吃。

相声这个行业才是真的完蛋了。而郭德纲所创办的德云社一开始走的就是平民路线,他广收徒弟,让那些进不了体制内的相声演员觉得只要练好基本功,就不愁没饭吃,靠手艺吃饭。观众才稀罕,事实证明郭德纲作对了,看当年岳云鹏在娱乐圈的地位,连续四次登上春晚舞台的相声演员。

除了小岳岳还有谁?如果不是张云雷的《探清水河》谁还知道有北京小调,能对所钟爱相声事业做出贡献,这就是伟大

然后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凡是跟郭德纲过不去的人,以姜昆为首都是不太会说传统相声,反而是那些艺术造诣很高,老艺术家们对郭德纲赞不绝口,至于孟凡贵,多亏他有个好师傅高英培,这才有了他在相声界的一席之位。郭德纲多亏有的侯耀文这才有了名分

但说到对相声的贡献,郭德纲和孟凡贵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虽然钢丝们说是郭德纲救活的相声,显然是有些抬高自家偶像的身份。当然不可否认,郭德纲在相声上有建树的,是他振兴的相声这个传统行业。

能够返场二十五次,说明郭德纲有二十五个段子吸引观众,他的成就都是靠真本事,希望主流们不要再做葡萄架下狐狸,酸葡萄的嫉妒心理,只会觉得技不如人。

主流相声既不能说明到底什么才是主流,也无法证明非主流相声哪里不好。有这功夫去鸡蛋里挑骨头,倒不如好好钻研业务,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