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前景 >> 正文 >> 正文

视听皆源于人类古老的本能中国教育新闻网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7/15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4023356023855&wfr=spider&for=pc

我既爱听书,也爱读书。

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在听书和读书的天地之间徜徉悠游。过去的时光比较悠闲,白昼很长,可以读许多书,但也架不住晚上的来临,早早被母亲按在床上睡觉,不能看书。幸好有一台收音机,可以收听单田芳、刘兰芳等评书大师的评书,还有央广深夜的读书栏目,那是除读书外最快乐的时光。

其实比起读书,我在听书上付出的代价更大。读书不外乎在小书摊流连忘返,或是在哪个有书的人家读得入神,被父母满世界找回家。但是在听书上,我遭遇过一次重大的“灾祸”:一次从城里搭车回家,为了听评书,下了车就横穿马路直奔家门,结果被两辆摩托车两面夹击,撞倒在地,但我还是爬起来勉强支撑着走进家门,然后就被医院。

我对听书和看书都有偏爱。“听”和“看”都源于人类古老的本能,实际上“听”比“看”还要古老。远古人类围坐在篝火前,听着部族里的人们讲着天上地下,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故事,一代传了又一代,直到发明文字,书籍出现,“听”这种形式依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中国的酒楼茶肆、街头巷尾,不乏那些将古往今来的传奇话本一一讲与你听的说书先生。时至今日,除了评书,也还有许多知识讲授者,为你讲述那些你感兴趣的书籍或是话题。

因此,听书或是看书,本就没有矛盾,关键在于听什么和看什么,以及听和看的姿态。相比读书,我对听书的要求更高。我听书很少的原因是,如今很少能找到让我为之沉迷的说书资源。有一次临睡前,我不小心打开了“喜马拉雅”,听到了徐涛和李慧敏播送的《穆斯林的葬礼》。是夜,我彻夜未眠,把这部小说一口气听完,泪水不知多少次打湿了枕头。这是真挚的文本、播送者深切的感情,以及《梁祝》那美妙的配乐,三者完美交融的结果。这也是我听书很少的原因,因为很难找到这样让我能够全情投入的节目。

网上流行的某些知识讲授者也给我同样的感觉,很少能找到让我全身心去听的节目,“罗辑思维”听过一段时间,就觉得其中暗示、倾向性过强,有一种精神按摩的味道,便不再听。现在市面上普遍的那种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再用一种浅显的方式“喂”给听众的方式,我不是很喜欢,短平快的讲述也很难激起真正深刻的思考。相较而言,我可能更喜欢听专业讲座,这些节目是专业人士在专业研究之后对某一些问题或某一个专题的专业意见,在有特定时长的场域中娓娓道来,条分缕析,正本清源,可以让人有智识上的扩展,或是思想上的激荡。因此,在换了一所学校通勤时间增加后,我喜欢在路上听一些讲座或聊天室的闲聊,我比较喜欢诸如“锵锵三人行”“圆桌派”这些对谈性质的节目,说书的节目我很少听,更喜欢自己去读书。

声音的输入可能更感性些,视觉的输入要相对理性得多。文字本身的排列很难说有什么经天纬地的美,文字的美是依靠符号联结所呈现的意义而产生的,因此需要人动用自己的智识与文字较劲,敲碎文字表面的硬壳,才能吸吮到里面甜美的思想汁液。因此,我读书比听书的时间要多得多,听更多还是信息的摄取,能够有思想的激荡则更好,而读书则是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当然,好的节目收听起来也有这个效果。

回到主题,视听并不矛盾,还是看个人的选择和需要,听的节目有能帮助人极好地思考和成长的,书籍也有看了以后毫无收获甚至只是博人眼球、刺激感官的……视听都源于人类古老的本能,都源于我们的需求,自然也都能给我们教益,这也是视听并行不悖存在的价值。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年03月31日第8版

作者:杨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