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前景 >> 正文 >> 正文

郭德纲对相声的贡献有多大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7/24

各位看官,在开始之前,请先摆正心态,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如果是抱着成见来的,那么现在就可以弃文了。

1、

十多年前,在我们这座古城的一角,有一些门脸房,因为比较偏僻,所以一直租不出去。后来有一家烧烤店在这儿落了脚,在装修的时候,有人认为,这个地方这么偏,会有食客来吗?

老板微笑不语。

烧烤店开业后,生意很是火爆。

为什么呢?因为货真价实,味道一级棒。

之后,有一家面馆也来了,由于有烧烤店的带动,生意也不错。再后来又有几家美食店也跟了过来。

几个月后,所有的门脸房都租满了,这里也成了食客们最爱光顾的地方,那些店老板自然也都赚了不少钱。

或许有人问了,这例子跟相声有关系吗?

我说有。

在郭德纲和德云社火爆之前,相声就像那片空空的门脸房,德云社就是那家烧烤店。德云社的出现,将本来已经荒芜的相声市场带动起来了。

而德云社的火爆,也证实了一个道理,相声的颓废并不是因为没有观众,就像那家烧烤店,只要你的东西够好,人们自然就会慕名而来的。

2、

可能会有人会问,难道马季、侯耀文、姜昆、冯巩、牛群等等,他们的作品还不够好吗?

当然不是。

但是您想过吗,他们一年到头与观众接触的时间有几次,他们新作品的产出频率是多少,能够满足相声爱好者们的需求吗?

即便有作品,展示的平台又有多少呢?靠收音机,电视机,人家有足够的输出空间提供吗?

相声本就起源于市井,后来走进了剧场,是否能够与观众近距离接触,是相声能否展现其魅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电视普及之后,相声和其他文艺种类一样,一门心思地往进挤。

完全依赖于电视的新相声,由于时长的限制,根本无法施展铺平垫稳三翻四抖这些技巧。相声最有魅力的特征不在了,受空间限制的为数不多的现场观众,他们的笑声和掌声也不再是发自内心的了。

为了格调,相声的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为了节目效果,一边演一边还得去看导演的指挥。

相声自此走上了一个极其尴尬的舞台。

3、

相声究竟应该落地于何处,观众的通俗需求是否应当迎合?

有一种说法,侯宝林大师将相声从地摊带入了大会堂,这是非常巨大的贡献。

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我认为没有。

我们在看待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先去了解它所发生的时代背景。

87年我在外地读书,宿舍在半山腰上,是用石头盖起来的。一到晚上,外边便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只能蜷缩在宿舍里。没有电视,更别说手机了。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到晚饭后,我们就围在一位同学的旁边,听他讲金庸的武侠。每天讲的内容是他在白天上课时偷偷看来的。

换作现在,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一部手机在手,想看什么有什么。就说搞笑类的更是段子横飞,花样百出。

完全可以这样说,如今人们的笑点简直太高了。不否认以前大师们的相声很好,但实话实说,现在回头再看,大多数人不是为了找笑点,更多的是怀旧,是一种情怀。

《周易系辞》中讲“变则通,通则久”,就艺术而言,则是不能墨守陈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去主动改变。

或许有人要说,那郭德纲说的传统相声,难道不是墨守陈规吗?

当然不是。郭德纲说的是传统相声不错,但确切地说,他只是运用了传统相声的框架,以及技巧。要知道相声到现在一百多年,真正的宝贝恰恰就是那些技巧,那都是经过大师们无数场演出总结提炼出来的。

只可惜有些人有眼不识金镶玉,放着这么好的东西不去继承,偏偏想另辟新径。

郭德纲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做出了非常大胆的尝试,事实证明,他的尝试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仅以《扒马褂》为例,德云社有多少个版本?哪一个不是精彩纷呈的?比如孔云龙版,竟然把刨谦儿哥的活作为了包袱,这才是传统相声的真正创新。

那么这种创新,为什么其他的相声人想不到呢?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中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便是答案,心思用在哪儿,哪儿才能开花结果。

我们说命题作文为何难写,因为它有很多的要求和限制。相声也是如此,如果把它的本来的功能逗乐放在首位,以不违法不违规,不违反公序良俗作为底线,那么它就有了足够的创作空间。

相反,如果给它加上太多的任务,比如必须要针砭时弊,必须有歌颂及教育意义,必须在十分钟以内等等这些条条框框,那么搞创作的就会把笔扔掉,说相声的就会把大褂褪去。

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过了,列位也已经看到了。

4、

为什么传统相声至今仍受广大相声爱好者喜欢,而新相声却处境难堪呢?

以侯宝林先生为代表的第六代,以及以苏文茂、李伯祥等为代表的第七代相声人,他们所处的年代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做讨论。

但是,进入年之后,在我们的文艺环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的情况下,我们的第八代相声人,思想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在几乎所有的文艺方式都在进行试探和突破的情况下,唯有曲艺仍抱着旧理念不撒手,仍旧试图将升华他人思想的重任担在肩头,最终导致了一门大家喜闻乐见的曲艺方式走向了没落。

更为遗憾的是,当年轻的郭德纲想以一己之力改变这种现状时,却受到了一些“保守派”的极力阻拦。

客观讲,相声为什么被分成了主流非主流?占据相声半壁江山甚至更多一些的郭德纲和德云社为何与所谓主流无法交融?这种障碍是如何造成的?

这些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我们有八大协会,协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团结各行各业的文艺工作者,要知道团结才是最终目的,而不是斗争。

这不是上纲上线,我曾这样想过,假若那年没有开那场“三俗”定调会,而是诚意满满地坐下来聊一聊,平等地进行一次两次甚至三次沟通与交流,那么如今的相声界,甚至整个曲艺界,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史记夏本纪》中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它讲了一个道理:疏而不堵,故大治。堵则溢,疏则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5、

在本文的结尾,我们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郭德纲对相声的贡献有多大?在这里我只说五点。

其一、也是最大的贡献,培养了无数喜欢相声的观众。这等于是给相声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土壤,因为普通观众才是相声的生存之本。

其二、培养了大批真正懂相声,爱相声,有基础的年轻相声人才。这些人在不远的将来,将带着传统相声的精髓,继续完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其三、以事实证明,相声回归于剧场是可行的,也是必须要坚持的。

其四、向大众普及了许许多多的传统曲艺知识,这是引发观众对曲艺发生兴趣的重要方式。

其五、挖掘、完善了很多几近消失的传统的曲艺形式。

仅此五点,贡献够不够大?

我想,只要把手放在心上,答案自然就会有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