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资源 >> 正文 >> 正文

人物听相声吃煎饼果子,这位新疆姑娘还在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5/2
中科医院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63792.html
                            

原创天津广播天津广播收录于话题#实录36个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次选择。

“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这位从国家三级贫困县走出来的新疆维吾尔族姑娘,最近的一次选择,是天津。她还有一个名字叫“玛丽亚”,这是熟悉她的老师同学们对她的称呼。

年1月,玛丽亚获得天津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为什么选择来天津?

玛丽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分管3个学院8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

此前,她曾经在中南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工作过,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年9月,应聘来到天津。

说到天津,玛丽亚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特别的缘分:她从小就有个愿望,到一个海边的城市生活;她上大学时在武汉东湖中学帮助过的新疆内高班学生中,有7个人考到了天津。而最终让玛丽亚下定决心的,还是天津教育部门的响应速度:她的自荐信寄出一周后,就接到了天津教育部门的电话,欢迎她到天津工作,“还有一些别的城市、别的学校的面试,我瞬间就不想去了。当时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去天津。”

玛丽亚在天津工作生活已经一年多了,周末有时间,玛丽亚会买上一杯奶茶,走在老街区里,每一栋老建筑都让她倍感亲切。她的家乡新疆喀什也有古城——喀什噶尔古城,有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她喜欢行走在这样的古城、老街区中,感受历史风貌,与历史对话。

玛丽亚还特别喜欢听相声:“听说德云社要重开天津分社,我和朋友约好了到时候抢票看3月份开箱演出。”其实她与相声也是颇有渊源,在中南民族大学担任学院文艺部部长时,她就把相声引入了每年的迎新晚会。到新疆大学工作后,玛丽亚偶然在网上听到了德云社的相声,她笑称自己也成了“德云女孩”,“他们的段子基本都听过,而且不止一遍。”来天津以后,玛丽亚第一次走进茶馆听相声,一直被欢乐笼罩的感觉让她一下就爱上了这里,从那以后有朋友同学来天津玩,茶馆一定是她首选打卡地。当然煎饼果子也是她的最爱——“几乎每天都吃!甜面酱特别符合我的口味。”玛丽亚说。

远离家乡,“好巴郎”在成长

新疆喀什,玛丽亚的家乡。那里四季分明,是新疆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喀什地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年11月全部脱贫之前,当地的贫困人口曾经占全疆贫困人口总数的40.6%。

13年前,玛丽亚不顾父母劝阻,选择到武汉的中南民族大学读书。活泼开朗、热心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玛丽亚,很快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并竞选上了校学生会主席。

大四那年的3月5日,她带着一些同学到武汉市东湖中学做志愿活动,与那里新疆内高班的同学们交流。那是武汉第一个新疆内高班,孩子们刚到武汉半年,玛丽亚想着能见到好多同乡,兴冲冲赶了过去,没想到一见面的场景让她傻了眼:“当我踏进他们教室的时候,所有新疆的孩子看到我都哭了,我当时有点惊慌失措。”

第一次到东湖中学与内高班学生交流

跟学生们交流以后,玛丽亚了解到,和她最初到武汉一样,孩子们对当地的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不适应;而和她不同的是,他们遇到最大的难题还是语言障碍:“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和汉族小朋友一起上学,接受的是国语教育。而他们从小接受的是维吾尔语教育,国语说的不好,跟内地学生没办法融入。”

等孩子们平静下来,玛丽亚给他们讲起自己的经历:大一时刚到武汉,也因为各种不适应,曾经一个人在宿舍里整整哭了一个星期。后来在辅导员的鼓励支持下,她开始参加校学生会的活动,还参加了舞蹈和篮球社团。一年以后,她在两个社团里都成了主力……

玛丽亚的故事让孩子们的眼中重新燃起了自信的光。

随后,玛丽亚不仅自己坚持每周到东湖中学做志愿活动,还倡导武汉多所高校与当地8所民族中小学开展了名为“伴飞”的志愿服务项目,由高校志愿者从语言、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为民族中小学的学生提供长期志愿服务。

本科毕业后玛丽亚被保送上了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为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本科读医学专业的玛丽亚改选了心理学研究生。她还在中南民族大学建立了名为“好巴郎”的工作室,“好巴郎这个名字是维吾尔语,好儿女的意思,寓意我们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组织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到新疆社会实践给孩子们上课

好巴郎工作室曾经的成员何岸轮来自云南,是彝族学生,他回忆说:“我刚上大学时不太敢表达自己,玛丽亚老师会把我们推到聚光灯下,展示我们各个民族的歌舞、发扬我们每一个人的特长,带着我们一起做志愿服务,让我们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幸福和价值。”

驻村帮扶——重新认识家乡

研二那年,玛丽亚有一次去参加全国青联的会议,偶遇一位新疆代表团的青联委员,这位委员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他说姑娘你很优秀,是我们新疆人的骄傲。后面他补了一句,你现在有一个短板,你没有在新疆做过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如果你能把这一块补起来的话,你就会更棒。”

在武汉学习工作8年后,玛丽亚毅然决定:返回新疆!她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应聘到新疆大学。在新疆大学任教期间,她想了很多办法,通过课堂教学、课下活动等多种形式,把家国情怀根植到学生们心中。

年,回新疆任教三年后,恰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开局之年,玛丽亚又响应号召,报名到喀什地区深度贫困县莎车县阿瓦提镇英日希村驻村扶贫。玛丽亚的家乡曾经也是喀什地区三级贫困县,对贫困地区有一些了解,但莎车县的贫困程度还是超出她的想象:“第一个晚上我就睡在一个类似厨房四处漏风的屋子里,没有床,只有一个土堆上面铺着一个毛毡子,睡在毛毡子上。一床被子有点短,盖了头就盖不上脚,取暖的煤球炉晚上就灭了,很冷,我一晚上衣服袜子都不敢脱。”

因为语言相通,玛丽亚很快和村民建立了信任,3个月后,她终于融入了当地群众中:“可以大老远听到那些小孩子冲你跑过来,大声说老师好;晚上去农户家里教国语,很多人路上看见你会拉着你的手问,什么时候去我家住?你已经好几天没来了;你去家里住,人家都会把最好的地方,家里最好的被子拿出来给你盖。”一年后,当玛丽亚结束驻村扶贫任务时,村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都盖了新房子,都有庭院,家家户户都有葡萄架。每户都建了卫生间,每户也都有沙发、床和餐厅了。”

村民家家户户买了床

一年扶贫工作,让玛丽亚对基层工作、对*的扶贫*策有了切身体会:“只有更多优秀人才回到贫困地区,才能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同样道理,只有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并返回家乡,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玛丽亚决定:再次从家乡出发,她要去内地做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她要在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背后“推一把”。

培育好民族团结的“金种子”

年9月,玛丽亚来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担任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目前,她分管3个学院8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

“我听说你的学生中以藏族和维吾尔族学生居多,80多人的名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面对记者好奇的提问,玛丽亚笑了:“我有小技巧。”玛丽亚与同学们经常一起打篮球、跳民族舞、组织各种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她都会抓紧做笔记,记下所接触学生的姓名、特征、喜好等,她和学生们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