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资源 >> 正文 >> 正文

这是什么神仙博物馆广东广播逾七十年声音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6/19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6/5491264.html

在广州人民北路号广东广播中心大楼二楼,有一座广东(广州)广播博物馆。

这是中国第一座省级广播博物馆,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建立和管理,于年11月7日揭幕,展出面积约平方米。著名书法家陈景舒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走进这座博物馆,如同穿越历史长河,在追溯广东广播的源流时,也能重温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风云。许多人慕名而来,在几百件以图片、文字、实物等组成的展品中触摸广东广播的历史,更通过广播的发展脉络见证中国的时代变迁。

年《农村天地》节目版头.WAV00:43来自FM珠江经济台

这些节目呼号和版头您可曾听过?以时间为轴,一起穿越历史,听听这些美且有力量的声音……

“我们是专业的博物馆”

上个世纪20年代初的科技发展,使广播成为先进的传播工具,被引入当时积弱不振的中国。一些具有远见的中国人,敏锐地觉察到广播的巨大潜力,提出创办无线电播音台的大胆设想。广东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创建了华南地区第一座广播电台。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东广播作为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组成部分,随之揭开崭新的一页。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广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后,改革开放对广东广播产生深远影响,广东广播在传承和发展“珠江模式”取得辉煌成就。广东(广州)广播博物馆成立的初衷就是展现这段珍贵的历史。

12年来,许许多多的广播人和热爱广播的听众,孜孜不倦地搜集历史碎片,将广东广播的声音历史拼凑出越来越清晰的轮廓。它像一棵树,越来越枝繁叶茂。

国外来宾参观广播博物馆

“我们是专业的博物馆。”广东(广州)广播博物馆馆长庞穗*说。据他介绍,这家博物馆已经名声在外,每年都有许多研究传播和历史的学者、学生慕名而来。“这个周末就有一波人来参观。”每年寒暑假是博物馆的“旺季”,本地许多家长会带孩子来参观,而广东广播电视台各频率主办的假期“小小主持人培训班”等活动,也都无一例外地将参观该博物馆列为重要内容。

如今该博物馆已经列入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委员会理事成员机构,庞穗*每年都会参加年会,与相关同行交流学习。

“每一件宝贝都有故事”

可观看镇馆之宝视频

孩子们总是带着无比好奇的心情来参观。馆长庞穗*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位肚子里装满了故事的老师。多数馆藏只有简单两行字的介绍,庞穗*却能如数家珍地把每一件展品的来历、使用背景和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娓娓道来。遥远的历史和冰冷的展品顿时变得真切、生动、有趣。

诞生于年的钢丝录音机

一台锈迹斑斑的钢丝录音机是广东(广州)广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被淘汰了我都还没出生呢。”庞穗*说。钢丝录音是最早的一种磁储存技术,它将模拟信号的音频以磁性存储在细钢丝之上。年出现钢丝录音机商品,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钢丝录音机的*金时代,当时一台钢丝录音机价格在上千港元,相当于普通职工的十年工资。

上个世纪50年代,广东电台采编人员曾用钢丝录音机录制节目。该款录音机现存广东广播博物馆。

庞穗*介绍:“我们台在沙面办公时期,也就是在年搬到人民北之前,一直都用这套设备,是用的时间最长的录音设备。在它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磁带录音机了。”

限量版落地式三合一收音机

还有一台50年代使用过的三合一组合收音机,也是一件珍贵的藏品,是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熊猫牌收音机,看起来有一张餐桌那么大。庞穗*爱不释手:“你们看看这个手工和材质,多好啊,这个地方还能开关的,可以防尘……”他演示了一下。他说这个唱机、收音、功放三合一收音机,是当时中国最豪华的收音机,而且是限量版,“全广东只有十台,其中一台给了我们台。”

还有一套老古董放在博物馆入口的当眼处,那是一台30年代东北产的收音机。从外形、内部零件,可以判断是东北日伪时期生产的五灯电子管收音机。

广东第一台立体声调频功放机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广东广播的历史,顺着它们也能清晰触摸到整个中国广播发展的脉络。譬如另一台镇馆之宝——第一套立体声实验设备,这套设备由立体声解码器、立体声编码器、FM-AM解调器、立体声信号发生器组成。庞穗*说,这可能是全国第一套立体声实验设备,从那以后正式开启立体声广播的历史。

01

02

03

观众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早年的矿石收音机、上个世纪70年代记者使用的并不便携的便携式采访录音机、源自20年代的黑胶唱片、40年代民国时期“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黑胶唱片、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每一位广播编辑的“刚需”——用来计算稿件字数的算盘、60年代苏联和东南亚等国外听众寄来的明信片、80年代初著名艺术表演家张悦楷和林兆明录制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的磁带、庞穗*亲自从花都发射台搬回来的废弃的发射机晶体震荡器、当时价格相当于今日的一台宝马汽车的红旗半导体收音机、郭沫若亲自题词的《广东广播报》(《声报》的前身)、半个世纪前创刊的《广播节目报》……

当时价格相当于今日的一台宝马汽车的红旗半导体收音机,真皮皮套保存完好。

世界华人无线电与收音机爱好者协会、中山收音机博物馆、东莞收音机制造商等行家到这里参观,看到广播博物馆的收音机藏品之后,一致认为:这里收藏的收音机,种类较全,针对性强,有一定的代表性。

博物馆是一个承载故事的地方,每一件展品就是一个故事。这些布满岁月痕迹的展品对于熟悉或者不熟悉广播历史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新奇。此外,观众还可以使用查询触摸屏,倾听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声音,感受早期广播和现代广播的氛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广泛使用的开盘带

广播人与爱广播的人的故事

广东(广州)广播博物馆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向公众全面展现广东广播的历史与现状,诉说不同的人群与广播结缘的成果与希望。

难以想象,十多年前,一群老广播人是如何在岁月长河中捞起了如此之多值得铭记的“珍珠”。它们生动又完整地复活了历史,将风云跌宕的历史再度呈现,使渐行渐远的广播历史变得唾手可及。

庞穗*说:“这里的大多数设备都不能使用了,很多都是博物馆的筹备组淘回来的,还有我们的老广电人李子先、王玉龙、何日丹等捐出来的。”

这台手摇式黑胶唱机曾是老广播人何江平的个人收藏。

有一台看起来复古又时髦的手摇式黑胶唱机吸引了记者的眼光,脸盆大小的金属大喇叭颇有质感。“这个也很有故事,它是老广播人何江平的个人收藏,据说他是从北京淘回来的。”庞穗*还亲自示范了它的使用方法:“不用电,是手摇的,如果能配到唱针,或许还能继续用。”

还有一些展品不可见,但可听。声音是广播的优势。广播博物馆在筹建之初,就确定建立声音资料库。老广播人丘丽萍抱病加班,见缝插针地输入声音资料。广播博物馆开馆之日,人们聆听广东广播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声音,好奇之余,又十分震撼。

广播博物馆除了展示广播的历史,也展示广播人的历史;博物馆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历史的故事,更是广播人与爱广播的人之间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展品甚为独特,它是年竣工的人民北路号广东广播中心大楼的1:模型,由花都区听众谢少宏制作并捐赠给城市之声广播频率。无需任何文字介绍,看着这件可能是整个展馆里最“年轻”的一件展品,能感受到这位听众对广播无言的爱。

去年10月的一天,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和新闻广播的一群年轻人,来到广东人民广播的诞生地——沙面北街73号那栋古老的小洋楼,来一次70年的时空穿越,用“情景再现”的独特影像,向广州解放70周年致敬,向一直奋战在人民广播事业最前线的一代一代广东广播人致敬。

左图:50年代广播记者采访出发前,在沙面的电台大楼门口留影,当年自行车可是稀罕货!

右图:时光仿佛回到七十年前,学着当年的广播前辈骑着单车去采访,可有感受到当年的激情与澎湃?

左图:“大跃进”年代,广播编辑部里忙碌的身影。

右图:这帮年轻人穿越到数十年前的编辑室,可有当年的风采?

多件实物、多张照片,还有许多声音资料——这是一个一时半刻逛不完的博物馆。主持人也会来逛逛,找记忆,找灵感。在大楼二楼一家文化公司上班的小鹿经常会过来看展,尤其喜欢仔细欣赏当中的老照片。

她发现,广东省乃至全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能在这里找到印记,譬如一本反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历史画册,“值得每一页都仔细看”。一些解放前后的历史档案、图表、照片和文字,都是独家公开披露。馆里还有一些展示电视发展史的展品,譬如广东广播电视台最早使用的摄影机,以及早期电视主持人做节目的照片。

广东广播电视台最早使用的摄影机

“还有主持人捐出来的来自世界各地听众的信件和明信片,我每张都仔细读过,很多都是半个世纪之前写的。现在读还能感受到写信人当时的心情,那种对主持人的喜爱,对节目的期待,很感染人。”小鹿说。

《声报》《媒意见》记者采访馆长庞穗*(左三)后合影。

广播并不遥远,历史并不遥远。广东(广州)广播博物馆不仅是几代广电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广东广电人表达自己信念和敬仰的方式。

广东(广州)广播博物馆

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2:00下午2:30—5:00

向公众免费开放

拨打电话-

向广东广播中心大堂服务台预约参观

来源:声报

编辑:gz

你在看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