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电台主播,与男友交往多年,一直在为结婚而努力。
谁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小两口原本平静的生活。
男友相依为命的奶奶离奇失踪,寻找过程中二人发现,奶奶疑似被一个诡异的小女孩带走了。
而这个诡异的小女孩,似乎指向了山中那个可怕的传说。
几天后,失*落魄的奶奶重返家中,可男友却又消失不见了。
为了找寻男友,她决定深入山林,揭开真相……
——《红衣小女孩》。
《红衣小女孩》01
90年代的台湾曾掀起过一股灵异节目的热潮,很多频道都会在深夜时段播放一些诡异恐怖的灵异故事。
其中《玫瑰之夜》的“*话连篇”单元凭借“真实”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脱颖而出。
该单元通常以一些所谓的灵异照片为噱头,再由嘉宾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在当时十分火爆,收视率非常之高。
“红衣小女孩”的传闻就诞生于此。
《红衣小女孩》年3月的一天,台湾某家人集体登山游玩,结果没几天家里的一位先生就突然过世。
家人翻看当天的DV录像时偶然发现,他对着镜头大笑的画面里口中出现了獠牙一般的东西。
更诡异的是一个不属于家族成员的红衣小女孩一直跟在队伍最后,但却没人记得自己当天见过她。
这一事件当年经过节目的渲染在台湾地区轰动一时,成了流传至今的都市传说。
《红衣小女孩》而十几年后,“嗅觉灵敏”的导演程伟豪发现了这个绝佳的恐怖素材。
于是一拍就是三部。
不仅构建了一个“红衣宇宙”,更以独特的思维向我们展现了所谓“红衣小女孩”的前世今生。
虽然该系列口碑最好的是第二部,但今天我们还是主要来聊第一部。
因为相比之下作为该系列开山之作的第一部普遍争议最大。
有人觉得它颇为难得,有人则认为它一文不值。
那今天我们就理性客观地分析一下它究竟好不好看吧。
《红衣小女孩》02
首先作为一部改编作品,对于事件的还原程度以及改编程度的拿捏尤为关键。
完全还原事件本身缺乏惊喜,改编得太过离谱又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这一点本片处理得还算不错。
编导将红衣小女孩的身份定义成了台湾民间传说中的“魔神仔”,当然当年事件发生后就已经流传过这样的说法。
所谓“魔神仔”并非**,而是一种出没于山林之间的精怪:
儿童脸,猴形身,红眼,声音尖锐,害怕巨大声响。
它们能惑人心智,喜欢恶作剧戏弄别人,把人带到山野之中使其迷路、无法回家。
《红衣小女孩》结合红衣小女孩事件和“魔神仔”的传说,影片前半段基本还原了所有重要细节。
比如被喊名字的人会离奇失踪。
被带走的人一身红衣、目光呆滞。
再比如男主收到的老人们的登山录像,队伍最后赫然跟着一个红衣小女孩。
这些细节上的还原让人在观影的同时也能随时联想到当年的事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为影片平添了一份“真实感”。
《红衣小女孩》当然了,作为一部恐怖片,最重要的还是恐怖程度。
或者说是视听感受。
本片并不属于那种从头吓到尾、所有恐怖镜头都直给的爽片,而是耐心地、慢慢地堆砌起诡异的氛围。
而且导演非常善于利用声音来制造恐怖。
比如影片开头男主的奶奶被“魔神仔”呼唤名字的桥段。
昏暗的室内,狭窄的走廊,突如其来的两声呼唤。
第一声是失踪好友的声音。
紧接着第二声就变成了小女孩的声音。
毛骨悚然。
《红衣小女孩》再比如室内撞*的那场戏。
深夜,没有灯光,全程靠手机照明。
大量主观镜头的运用意味着角色看到什么,我们才能看到什么。
再配上没插电自动唱起童谣的录音机,即便“魔神仔”不露面,依然让人心里发毛。
《红衣小女孩》与此同时,在一些细节和手法上,我们也能看到导演对于其他作品的模仿和借鉴。
比如每个角色失踪时出现的字幕以及七天的周期对应《午夜凶铃》。
再比如蹲在门框上的“魔神仔”让人想起《招*》里的衣橱。
还有“魔神仔”戏弄人的方式类似《咒怨》等等。
不过导演本人并不避讳这些借鉴。
或者说他想要追求的就是将公式化模式本土化后所产生的化学效果。
他做到了。
《红衣小女孩》说完了优点,我们再来说一说缺点。
其实相比之下,本片的不足和缺陷反而更加显眼。
因为它们对于整个故事的破坏力实在太大,这才导致了部分影迷的强烈诟病。
原本红衣小女孩加“魔神仔”的角色设置既贴合本土又为影片增添了神秘感,已经恰到好处。
可后半段编导偏偏放飞了自我,将其强行嫁接到了一种虚构的飞蛾身上。
脑回路的跨度太大,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红衣小女孩》而且最后变身怪物的“魔神仔”实在徒有其表,几分钟不到就被“爱”解决,简直拉胯。
尽管编导是在为第二部的剧情埋伏笔、留空间,但单纯从第一部的效果来看,还是对观感影响不小。
只能说可惜、可叹。
仅是半部好戏罢了。
(本文由High电影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