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资源 >> 正文 >> 正文

刀郎的罗刹海市在哪里看草根歌手的音乐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9/19

刀郎再度回归中国流行乐坛,携着新专辑《山歌寥哉》强势归来。其中的单曲《罗刹海市》自7月19日发布以来,两周内一直霸榜国内音乐播放软件,并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可谓是引发现象级热潮。截至本周四(8月日),该歌曲仍稳居QQ音乐指数全站第一,评论超过八万条。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一条第三方平台发布的完整歌曲视频更是获得超过万点赞和万次分享。

一些媒体报道称,《罗刹海市》的全球网络播放量截至7月0日下午6时已达80亿次,超过了西班牙语神曲“Despacito”的55亿次世界纪录。然而,"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微博在本周一(8月1日)转发了一则报道,直接辟谣称并未收到关于这首歌曲的申请,该歌曲也未打破任何世界纪录,并指出“Despacito”的纪录在年就已经被其他作品打破。

可见,所谓《罗刹海市》破世界纪录的说法纯属虚假消息,发布这一新闻的媒体后来也将其删除。不过有趣的是,在这则辟谣消息下,一些网民表达了与前几天正面评价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称“这首歌就是难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吹”,还有人戏称这次事件为“营销翻车”,认为这是丢了国家的脸。

《罗刹海市》因解读爆红

《罗刹海市》成为爆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犀利、充满批判讽刺的歌词。这首歌的灵感源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同名篇目,歌词中还借用了小说中的许多典故。故事讲述了马骥对于虚伪浮华的中国生活感到厌倦,于是他来到遥远的罗刹国,在这个颠倒黑白的国度中,经历了一系列荒诞的奇遇,成为一篇指责世态炎凉、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的佳作。

在改编的歌词中,"那马户不知道它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它是一只鸡"、"岂有画堂登猪狗,那来鞋拔作如意"等,生动地表达了对颠倒世道的讽刺。有人认为,这个"罗刹国"可能象征某个真实存在的国家,一些人认为刀郎在辛辣嘲讽当前黑白颠倒的世界,暗批中国社会各种不公不义的乱象。而更具有想象力的网民则解读出,歌词中还带有对美国的讽刺意味。还有人神奇地联想到,刀郎在歌坛中的不如意好像与中美博弈中,中国受到美国打压的境遇相似。

然而,由于演唱者刀郎已在年隐退,且其在中国乐坛的经历备受争议,因此许多网民并不满足于《聊斋志异》这一解释,他们试图从歌词中挖掘更多的"内幕"。其中最热门的解读认为,这首歌是刀郎经过十年磨砺,直指早年曾批评过他及其音乐的一些著名歌手。这一派观点认为,歌词中所描述的"未曾开言先转腚"与一档举办了多年、由上述歌手担任过导师的音乐选秀综艺节目模式相似。

这样的解读导致几名歌手的微博、抖音评论区被网民急速攻占。这些网民不仅阴阳怪气地推荐刀郎的新歌,还直接对这些歌手本人及其作品进行攻击,形成了一场狂欢式的网上暴力。

另一些网民认为,《罗刹海市》的批评对象是如今被粉丝文化侵蚀、劣币驱逐良币的中国乐坛。

总之,《罗刹海市》的影响力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它引发了关于私人恩怨、社会现象以及国际关系的广泛讨论和反思。刀郎也因此被一些网民誉为"音乐界的鲁迅"。然而,对于讽刺作品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也可能没有定论,因为刀郎方面拒绝了媒体采访,也不打算对歌词进行回应。

刀郎在中国流行乐坛的20年

刀郎,堪称中国流行乐坛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本名是罗林,今年已经52岁,他出生在四川,但却在新疆走红。

17岁那年,刀郎出身普通家庭,为了音乐理想辍学,并在四川和海南流浪过几个乐队,成为了一个单身爸爸;24岁时,他跟随现在的妻子朱梅,一位新疆姑娘,前往她的家乡,开始在当地四处采风,与新疆民乐进行了亲密接触,并陆续发行了几张名不见经传的唱片。

然而,他的命运在4年1月6日发生了改变,当天专辑《2年的第一场雪》发布。尽管没有任何宣传,但专辑中的好几首歌迅速走红新疆,传遍中国各地,成为街头巷尾的耳熟能详之曲。

在那个版权意识并不强的年代,《2年的第一场雪》正版销量高达万张,而盗版销量更是突破千万张。堪与之媲美的,也只有当时周杰伦发布的《七里香》等成名专辑。

刀郎走红后直到同年7月才首次在北京公开露面。当时,他还没有习惯接受伴随名声而来的批评声音。他的草根出身和音乐中的粗狂直白,与当时北京音乐圈的氛围格格不入,因此被许多人贴上了土和俗的标签。

4年,《三联生活周刊》曾撰文,其中收录了几位北京音乐圈艺人对刀郎的评价。汪峰认为刀郎的成功全靠媒体炒作,杨坤则直接反问“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而乐评人郝舫甚至一听到这个问题就说“从生理上讨厌”。

成名带来的冲击以及来自同行的抨击,让刀郎曾一度陷入迷茫,选择了暂时退出。从5年到0年间,虽然他还陆续发行了歌曲,但他已回到了新疆。然后,刀郎在1年至年间,举办了11场演唱会,涵盖了大陆、香港、美国和加拿大,然后便从歌坛销声匿迹。

许多人认为,刀郎当年选择退出乐坛,主要是因为在0年评选“乐坛十年影响力歌手”时,身为评审团主席的那英曾力阻刀郎入选,理由是“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观点”。

虽然一向心直口快的那英也承认,从销量上她得闭嘴,因为“我们没有人能卖得过他”。刀郎本人也没有对这件事明确表达过不满,但这个仇恨似乎被中国网民记住了至今。

刀郎代表了谁?

因为那英早年的一句“去KTV点刀郎歌曲的都是农民”的网络传言,给人们留下了刀郎歌曲主要受众是底层劳动人民和普通人的印象,并深入人心。

从互联网上的评论可以看出,由于这个印象,刀郎得到了许多自认为是“普通人”的网民的支持。许多循环播放刀郎新专辑的人,都是网民中朴实勤劳的父亲、叔叔、大伯。

有不少文章分析,刀郎的走红和翻红,体现了音乐市场的下沉和草根音乐的崛起。有些人感叹这是音乐品味降低的悲哀,有些人认为刀郎是连接雅俗、反映底层民声的桥梁。

实际上,刀郎本人并不羞于草根出身,也不在意被视作俗人。他在采访中曾说:“草根的崛起是回归到大众、老百姓中去”,也直言“不俗我对不起我的爷爷奶奶、对不起养育我的土地”。

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歌曲中:尽管新专辑的歌曲带有更多的深意,也多了需要一定文化素养才能明白的典故,但《罗刹海市》的歌词并没有变得文绉绉,而其中时不时冒出的“半辈儿”“煤蛋儿”等口语化词汇,更让听众想起,这是那个出身平凡、也接受平凡的刀郎。

然而,听众对刀郎和他的新歌有更多期许,不仅止于平凡。

正如《新京报》撰文所说,人们喜欢的刀郎是一种“想象”:他们反对过度商业化,反对乐坛小圈子;他们希望刀郎既存在流行乐坛中,又超越音乐圈子的界限,于是才催生了此次声势浩大的解读。

刀郎的《罗刹海市》到底说的是谁、是哪里,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大抵是每个听众都曾经到过自己的“罗刹国”,或是受够了乐坛的混乱,或是在生活职场中怀才不遇,亦或是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想要找个发泄口,才会使这首歌如此受欢迎。

刀郎的歌曲像一把利刃,直指每个人内心的宣泄目标。#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引争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