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资源 >> 正文 >> 正文

陈龙辉到沙岗墟,淘公仔书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5/4/8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4833793738297&wfr=spider&for=pc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公仔书

广东称“公仔书”,北方称“小人书”,官方的说法叫“连环画”。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的巴掌大小的,以画为主,加寥寥数语说明故事内容的小本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小孩子除了去山里掏鸟蛋,小溪里抓小鱼,最大的兴趣就是看“公仔书”了,无论爱不爱读书,成绩好坏,无一例外地喜欢看。那时候,家里多“公仔书”的人在小伙伴中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而家里没有“公仔书”的,只能拼命讨好别人,以期可以有一起去看书的机会。

我看“公仔书”最多的时候是9岁那年。源于大脚趾和脚底前后生了两个超级毒疮,医院,结合中西双方医生意见,在家休养,这是一个撕心裂肺的过程,足足一个多月。后来我把家里所有的“公仔书”都翻出来看,几天就看完了,父亲没办法,开始从邻居那里借,逐渐整个村都借完了。待村里所有的“公仔书”都看完而脚底毒疮还没好的时候,父亲开始借《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小五义》之类的书给我看。

“公仔书”里精妙的构图,短小精悍的配图文字,莫不引起我巨大的向往和兴趣,以至于在字还没认全的时候就津津有味地看起大部头小说而忘了脚底的钻心剧痛。而这段经历,更多的是得到了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会伴随我一辈子。

那时候,镇里会有书摊,镇上小孩或者附近乡村小孩去镇里趁墟,那必定是唯一一个小孩云集而不喧哗的地方。摊子一般是个老头,架一副老花镜,很老学究的模样,看一本书一分钱,如果连图带字看则要两分。现在想起来,他怎么知道而且怎样证明哪个小孩是看图哪个小孩是连图带文字一起看呢?可是有的小孩确实是交一分,有些又乖乖地交两分,一直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

我也听阿丽说,阿丽父母(尚未结婚就不能称岳父母)刚从牛棚解放出来,一身伤病,组织安排到上海治疗,期间小孩没人照顾,就由阿丽带着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跟父母来到上海了。医院的时候,十岁左右的阿丽就带着弟弟妹妹,走到租住地的弄堂口的书摊里看“公仔书”,很气派地拍下伍毛钱当押金,一分钱可以看两本,三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可以看一天,中间还可以吃个中午饭。这是阿丽混上海的历程之一,对了,他们北方叫“小人书”。

沙岗墟是中山民间一个大墟集,各种东西无奇不有,有人问我都有什么卖的,我想了想,回答他一个绝妙的答案:“你想到的当然有,你想不到的可能也会有。”

家里很多“公仔书”就是从沙岗墟淘来的。一般是这样,老板给沏壶茶,我敬他一根烟,坐在不知年月的太师椅上,脚下是一筐筐的“公仔书”,我一本一本地浏览,有画工精美,文字可爱的就细细看一遍,品相好的放一边待选,品相不好的放另外一筐,选完了从待选那里再细选,把名家画的或出版量少的交给老板娘,一边结账一边称赞她的旧人民币(她跟我妈年纪相仿,爱好也相仿,喜欢旧人民币),把她哄高兴了经常可以打个折拿走。下次来了把未选过的又来一筐,乐此而不彼。

我在沙岗墟淘到的有几本不错的,最早的上一本年的《小英雄谢荣策》,出自于工农兵通讯员之手,县级革委会宣传组出品,发行量不详,品相亦不错。要知道那时候出版量最少的也有20多万册,几百万册的多了,可见当时连环画的火爆盛况。最出名的当是一套《杨家将》,发行近三百万册,由名家张令涛(有兴趣的朋友可百度)、胡若佛绘画,封面更由著名画家孟庆江所绘。

不知下一次去沙岗墟又能淘到哪个大师的作品呢?

(这是一个共享、互动平台!“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次则打赏元/篇;另外,每月由文棚主编推荐5篇优秀作品,给予50-元奖励。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