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介绍 >> 正文 >> 正文

听张家宅的故事一场跨越40年的聚会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5/7/6
年10月,日本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带领摄制组来到静安区的张家宅里弄,把镜头对准寻常人家,记录下当时上海市民的生活。循着当年的影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于今年6月发起“寻找40年前的你”全媒体征集活动,五个多月来,找到了十多位当年纪录片里的人物。昨天,这些片中人和老邻居们重新回到张家宅,大家聚在一起回忆邻里真情,感怀时代变迁。“几十年了,几十年了,几十年了,”一张全家福,开启了这场跨越40年的相聚,也打开了老邻居们记忆的闸门,“四十年前我们拍的电影吧。那时候有的还没结婚呢,现在儿子都几十岁了。”今年已经92岁的黄淑华老人,是这次寻访中我们找到的年纪最大的居民,在张家宅住了50多年。得知要邻里重逢,老人十分激动,很想来参加聚会,可惜因为身体原因,最终没能来到现场。她在病床上录下了这样一段对大家的问候:“大家好,我是张家宅老邻居。因为身体特别不好不能来参加,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70多岁的谢荣根老人,特地从安徽马鞍山赶了回来,还带来一份珍贵的礼物——他在年拍摄的、张家宅里弄拆迁前最后的影像。谢荣根在张家宅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8岁离开家乡去马鞍山工作。他说,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张家宅虽然不是待得时间最长的,却是留下烙印最深的。他说:“18岁不过是我的一生当中的四分之一的时间,但是影响很深,还是最留恋我的童年。这些邻居都相当好,相当友善,相当和睦的。方圆这几公里路都是我的家乡,非常热爱。”几个月来,我们采访了好几位曾在张家宅托儿所、卫生站、居委会工作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回忆,还原了早年功能完备、井然有序、互帮互助的里弄生活。还有好些当年纪录片中的年轻人,在摄制组离开后不久考上大学,走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上海师范大学的陆爱勤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在纪录片里,她梳着小辫,是居委会开会时的记录员。正是在那一年,文字功底扎实的陆爱勤收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后便一直留在大学校园,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现在我们国家开放度是今非昔比啦,我们张家宅许多居民到国外去留学,我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每年招收数百名留学生。所以改革开放我们有满满的获得感。今天我们重回张家宅,牛山纯一如果有知的话,他也肯定很惊喜。”这场温馨的聚会,在网络上进行了音、视频直播,20多万人在线收听、收看。有网友留言说:“有文化、有历史的人是幸福的!”张家宅只是当时上海一个普通的里弄,那里的人和事在40年后的今天,为什么能吸引人,打动人?在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教授看来,不仅仅是寻找历史记忆,感知时代变迁,更在于张家宅那样的里弄生活,浓缩着中国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就是找到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点,“当年的弄堂文化本身,为他们这个交流提供了一个连接点。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在做社会治理的时候,就是要找到新的连接点,比如说亲子,环保、养老、创意、科普,转化为一个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把人与人之间连接在一起。”(曾经的张家宅)(现在的张家宅)编辑:陈丽责任编辑:向晓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