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市场 >> 正文 >> 正文

张明大使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采访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3/20
                            

在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节目专访,介绍了他身在海外如何履行全国*协委员职责,并回答了记者关于中欧关系、中欧投资协定、国际抗疫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专访实录:

记者:今年两会,大使因工作原因没能够回国参会。您和使团的同事们在国外的健康、工作状况如何?疫情期间,使团的工作有哪些不一样?

张明:很高兴能够听到来自北京的声音,感谢你对我和我的同事们的关心,我想借这个机会向中国之声的听众朋友们致以新春的问候。确实今年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工作上的安排,我留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没能够回国参会。在这边,我和我的同事们现在已经经历了好几波疫情了,疫情给外交一线的工作正常开展确实还是带来了一些影响。比如说,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只能减少了面对面对外交往、会见、沟通,开展工作不像以往那么方便。另外,中欧之间各领域的人员往来也受到限制,大幅度减少。

好在科技帮了大忙,通过视频、网络、电话,我们和欧盟方面的朋友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说不仅没有中断,甚至还有增加。去年中欧高层交往比以往任何年份都更频密。习近平主席同欧盟领导人一年之内举行了3次视频会晤,同其他欧洲 通过电话、视频沟通近30次。

中欧双方还通过云签约的方式,正式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你可能也了解,这个协定已于3月1日正式生效。除此之外,双方的经贸谈判团队也通过网络保持着对话。经过去年一年10轮、总共7年35轮的谈判磋商,最终在去年12月30日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从我们驻欧盟使团的情况来看,这一年多来,虽然面对面的对外交往受到限制,但是我们的工作量大大超出了以往。我的同事们一方面在疫情之下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严格做好内部防控。到目前为止,我们确保了全团工作人员和家属健康安全“零感染”,这个成绩还是很不容易的。大家也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应该说我们经受住了这场疫情的特殊考验。

记者:作为全国*协委员,您身在国外,是如何履职的?有没有提交和您的工作相关的*协提案?

张明:由于外交工作的特点,这些年我远离祖国,在布鲁塞尔的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但是作为*协委员,履职尽责就是一项*治责任,我也始终把它放在心上。今年我准备以个人名义提出关于做强中国地理标志体系的提案,基于对欧盟一些相关成熟做法的调研,结合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合作的实践,为加强我国地理标志体系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记者:过去一年,中国与欧盟之间人员旅行不太方便,但交往并没有停滞。比如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了,中国成为了欧盟 贸易伙伴。您如何看待中欧经贸往来的变化?

张明:确实,去年受疫情的影响,全球贸易大约萎缩了15%。尽管如此,中欧之间的货物贸易呈现了逆势增长的态势,去年中欧货物贸易增长了4.4%,也正如你所说, 次成为欧盟的 大贸易伙伴。根据欧方的统计,在欧盟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中,中国是 实现贸易双向增长的。中欧班列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去年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了50%,达到了列。我也注意到,国内有网友把中欧班列称为中欧贸易的“带货王”,这个说法很生动,也是实至名归的。

应该说,中欧贸易的逆势增长,展现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强大韧性,也充分说明中欧经贸合作是基于相互需要,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在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中欧双方保持货物往来畅通,保持投资项目正常运营,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尤为重要,将为各自经济复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欧贸易逆势增长,还有利于提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中国和欧盟是世界重要的两大经济体,总人口超过20亿,经济总量之和占到全球经济的1/3。中欧如果能够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将为全球经济恢复提供强劲动力。中欧还是多边主义的共同维护者,双方经贸合作取得这样良好的成绩,还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只有开放贸易和互利合作才能够实现增长、带来繁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记者:去年底,中欧如期完成了投资协定谈判。您如何看待这一投资协定的意义?未来中欧合作还有哪些前景可期?

张明:去年年底中欧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意义重大。正如我刚才谈到,在疫情肆虐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受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欧双方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谈判,如期达成一份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投资协定,难能可贵。对中欧合作、对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进程,我想都是重大的利好。

我们也看到,和双方的贸易规模相比,中欧之间的资本流动规模还比较小,欧盟对华投资只占到中国吸收外资的约5%,中国对欧投资也只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量的3.4%。这些数据和双方的合作意愿、经济体量显然是不相符的。中欧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毫无疑问将对双方投资带来利好。我也相信,这份协定将会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的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记者:现在,中欧双方已经完成了投资协定的谈判。那么,完成谈判就代表着完成所有的工作了吗?之后中欧双方还要为此做哪些努力?

张明:完成谈判是一项重要的进展,接下来还需要中欧双方继续努力完成一些后续的工作。

记者:具体是哪些后续的工作?

张明:具体的讲就是批准程序,争取这项协定能够早日批准生效。希望协定能够得到国内各界和民众的大力支持。

中欧合作的空间实际上是很大的。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增长之路。欧盟也在寻求经济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为此制定了一揽子复苏计划。这些都为中欧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中欧需要进一步协调抗疫行动,同时也要抓住双方打造绿色伙伴、数字伙伴的新机遇,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中欧都已经宣布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双方应抓住年内举办昆明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格拉斯哥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等重要多边会议的机会,把维护多边主义的共识更多转化为实际行动,引领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

记者:我们还看到,欧盟国家匈牙利已经开始接种中国国药的新冠疫苗了。在您看来,欧盟国家进口中国的疫苗,可否扩展双方合作的空间?

张明:确实,匈牙利2月24日启动了中国国药集团疫苗的接种工作,成为 个批准和接种中国疫苗的欧盟国家。我们都记得去年5月份,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之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人向来是重信守诺的。在国内疫苗需求量巨大的情况下,我们克服困难,目前已经并正在向5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27个国家出口了疫苗(注:据外交部3月10日数据,中国已经并正在向69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为实现全球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了贡献。

当然,在疫苗使用问题上,我们尊重各个国家的选择。疫苗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医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共同安全的问题。中国之所以要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也是出于这样一个认识。这场疫情让全世界都意识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共同安全的理念,在我们主张的新安全观里都有体现。

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关于使用疫苗问题上,国际上包括欧洲方面还是有很多争论,或者说是争议。我们如何看待这种争论或争议呢?

张明:我想这样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疫苗是应对疫情的有力工具,它不是也不应该是地缘*治工具。中欧作为 的发展中国家和 的发达国家联合体,有必要携手合作抗疫。实际上,中欧科学家以及制药企业在疫苗的研发生产过程中已经开展了有效的合作。那么到了疫苗分配环节,我想还是应该把人民至上作为最重要的原则,把生命至上作为更优先的考量。

中方愿意同欧盟一道努力,继续支持世卫组织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共同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