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市场 >> 正文 >> 正文

单田芳走了,现在还有多少人听评书中国搜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8/9

9月11日,朋友圈很多人都转发了一条消息:评书大师单田芳去世了。网友们纷纷追忆,那个听收音机的年代,还有单田芳那略带沙哑、辽阔的声音。遗憾的是,以后只有“书接前文”,却等不来“下回分解”。

单田芳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独特的嗓音陪伴了几代中国人。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匣子”——收音机,评书这种适合听的艺术成了老百姓业余生活的最大消遣。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普及,娱乐生活更加多元,综艺节目、抖音、快手、微博等盛行……评书这门传统技艺已日渐式微。

前几天,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去世,前几年袁阔成去世,现在单田芳故去,老一辈艺术家日渐凋零,曲艺人才的接续、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单田芳演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王德强摄)

还有多少人说评书?

单田芳走了。以后,还会有年轻人接过他的衣钵吗?评书这门技艺会不会消亡?5年前,79岁的单田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感叹:“我心很痛,可我到哪儿找徒弟去?想碰到一个德艺双馨的太难了。”这个行业确实不景气,书场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

据《北京晨报》报道,年,单田芳被定为“评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也带过学生,但不少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其中很多人是*官,学评书只是为了在*营里表演,并不拿这个当主业。“如果专干这个,连饭门都找不到。”单田芳说。

说到传统文艺的传承,很多人会想到年的一部电影《百鸟朝凤》。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技艺兴旺沉浮的故事,通过一把承载传统荣辱和面临被放弃的中国乐器,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和无奈。这部影片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他曾说,片子不是拍给现在观众看的,而是给未来人们看的。

陕西省级唢呐非遗传承人郭玉生和影片里的老艺人经历类似,说起唢呐他很感慨,“飘荡了千百年的唢呐声,如今别说入心,连入年轻人的耳,都难。”郭玉生说,他所在的陕西合阳县剧团,吹唢呐的虽然也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但再难觅娃娃学技艺的身影。就连他这个非遗传人,也仅收到了两个徒弟。

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单田芳也曾在多个采访中表达出对评书后继无人的担忧。他认为,评书滑坡的原因是“演员不争气”。一方面,年轻评书演员都是各顾各,宛如一盘散沙;另一方面是评书演员的青*不接,很少有年轻人想要来学讲评书,更多的是想当明星。他建议,*府办一个更专业的曲艺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培养出一批好苗子,那么,评书还是有希望的。

单田芳演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赵惠祥摄)

还有多少人听评书?

惊堂木一拍,白纸扇一抖:“咱们言归正传!”人们熟悉单田芳那略带沙哑的嗓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一分解就分解了60多年,也让大家迷了他60多年。

作为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与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为“当今评书四大家”。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一生说的评书,有录音记录的有多部。90年代中期,是评书最火的阶段,全国四百多家电台,都有“单田芳书场”,每天超过一亿听众。单田芳曾回忆,最火的时候,在北京电视台一口气录7套评书,“那阵儿北京台的工作人员老给我打电话‘单老师,咱们这节目收视率排进前五名了’、‘排进前三了’。”

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不断丰富,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评书艺术渐渐小众化,广播评书的听众已经越来越少,曾盛极一时的电视评书栏目也已停播多年。评书这种传统曲艺,对于部分90后和大部分00后来说,也显得十分陌生。

评书,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听?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听评书,是什么时候吗?

可喜的是,近几年,手机自媒体、收费阅读的兴起,让一些听书软件流行起来,“声音读物”开始受宠,人们可以一边做家务、坐地铁,一边“听书”。新媒介的出现,新阅读方式的改变,让评书这个传统曲艺又有了新的展现平台。

单田芳去世后,不少有声APP上都推出了单田芳评书的专辑,汇总了他的代表作。小编在“喜马拉雅APP”上看到,“单田芳评书”专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