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发展 >> 正文 >> 正文

App一次都没打开,却可能正在偷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2/11/2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bdfyy999.com/

手机里各种各样的App五花八门

它在方便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同时

似乎也越来越能准确地“捕捉”到

我们的想法

你在想什么,它就给你推送什么

App的这种“正合我意”是怎么实现的?

个人信息安全有风险吗?

App获取个人信息用户感觉“被窃听”

最近,来自北京的苑先生发现,自己和朋友在偶然的线下聊天中提到了“椰枣”,结果椰枣第二天就出现在了手机应用推送里。这种 推送,让苑先生感到“后背发凉”。

除了“ ”推送,还有不少用户发现,自己如果在某个应用里发送手机号并接收到了验证码,不久后就会收到一些推销电话。此外,不少用户对于手机应用索取通讯录等信息的授权也表示疑惑。

多个App涉及信息过度收集

7月5日,工信部公布了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在被点名的15个App中,有13个都涉及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个人信息安全依然受到威胁。

你的个人信息可能被二次贩卖给非法团伙

此外,一些非法网络推广团伙也盯上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今年以来,公安部发现一些非法团伙会根据用户的浏览、搜索记录,分析其贷款意向,从而 推送大量虚假贷款广告,并实施诈骗。

业内人士介绍,这些App拿到用户的通讯录、短信等信息,就能分析出其近段时间是否有借贷需求,这些数据很可能会被二次贩卖。

App一次都没打开是如何

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呢?

面对此类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建了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现象进行专业监管。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检测发现,一些社交类App刚安装进手机,一次都还没有打开,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向外传输数据。那么,这些App是如何获取用户信息的呢?

专家表示,App获取的 个信息,往往是移动设备标识号。这个 的识别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App一旦获得了移动设备标识号,就为个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础。

更可怕的是,国家有关部门还发现,App获取的信息不仅能自己用,甚至有部分App还会把信息传给第三方。不少应用会内嵌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它通过自启动之后的机制,将用户的信息转走。

谈话是否真的被窃听?

专家:存在少数但成本很高

不过,对于用户感觉到被“窃听”的情况,专家表示,因为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目前用户语音、图片等隐私信息被收集的可能性较小。造成 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好友搜了一个商品,该应用获知了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可能就会给相关用户推送消息,但在用户的体验上,以为是自己被“窃听”了。

不过,专家也表示,也有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正在降低获取用户信息的成本和风险。

此外,近年来,有关部门定期针对App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曝光,针对App的各项隐私*策也在不断细化和规范。

庆云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

编辑主任:马博

本文编辑:侯艳芳

来源:山东反诈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