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发展 >> 正文 >> 正文

10分钟,零伤亡,救出40多名同志厦门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2/15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60.html

思明南路旁边一条小巷里

有一处不显眼的旧楼

如果不是小巷入口处墙上

嵌着一块“厦门破狱斗争旧址”石碑

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监狱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前,放置着纪念雕塑。

91年前的5月25日

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了一次破狱斗争

仅用10分钟,零伤亡

就从监狱成功营救出了被关押的40多名同志

一时震惊海内外

获救的革命同志

陆续被转移至闽西革命根据地

如涓涓细水汇入革命洪流

投身抗日救国、

推翻国民*反动统治的伟大事业

厦门五二五破狱斗争

由此在中共*史上

留下振奋人心的光辉一页

由市委宣传部指导

市委*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厦门日报社

共同主办的

“踏寻厦门红色足迹”活动

此次走进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寻访当年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

红色故事

01:58

牢房天网老虎凳反衬先烈坚贞不屈

在文史专家彭一万的带领下

记者与槟榔小学11位厦门日报小记者

来到思明南路号——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参观

外边游客川流不息

不时有人朝巷里探望

▲文史专家彭一万为小记者讲述破狱斗争的故事。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即公元年,迄今已有年历史,年厦门本岛和金门地区设置“思明县”,此处改为思明县监狱。现在,这里不仅是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石碑。

来到“厦门破狱斗争历史陈列”的刑具展区以及监狱实景区,可以看到两排门对门的逼仄牢房、头顶用铁丝编成的天网,还有动刑用的老虎凳。

10分钟零伤亡救出被关押的40余名同志

年5月25日

一个小贩挎着一篮杨梅

在思明县监狱门前叫卖

看守并未留意到杨梅下藏着

这个小贩是共产*人扮的

为营救关押在思明监狱里的革命同志

中共福建省委在这一天

发动了破狱行动

海上撤离“舍近求远”接应转移筹划周密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变,并对共产*人和进步人士的革命活动进行残酷镇压。年初,一些在闽南、闽西南地区被捕的共产*员、进步人士陆续被关进思明监狱。当年3月,为纪念北京三一八惨案,中共福建省委领导的厦门反帝大同盟在中山公园举行集会,多名地下*员和革命群众被国民*当局逮捕。关押在思明监狱的革命同志增加到40多人。

“监狱里生活条件极差,又常常被敌人刑讯逼供。这些同志面临被杀害的危险,为了救出他们,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武装破狱。”彭一万说,当年3月下旬,成立了破狱委员会(又称“特别委员会”),有委员5人,分别是时任省委书记罗明、省*委书记王海萍、组织部长谢景德、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王德、省*委秘书陶铸,另有互济会主任*剑津担任破狱委员会秘书长。与此同时,狱中的同志也积极配合,成立了以刘端生为书记的临时*支部。

通过探监等方式,参与破狱的同志侦察监狱布局,与狱中同志交换情报。据记载,当时思明县监狱与思明县*府同在一个大院,但进入监狱的门前有人把守。狱中也有多道门,第三进院落中间是两排门对门的牢房,牢房中间有天井,上方有铁丝网,形成密闭空间,“*治犯”就关在此处。

“被关在狱中的有40多位同志,要都救出来并不容易。”彭一万介绍,为提高营救的成功率,破狱委员会做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摸清了监狱日常看守、各类人员,县*府警卫队的情况,以及周边和整个厦门岛的敌人兵力部署。

破狱委员会组织了武装队和接应队:武装队负责进入监狱实施营救;接应队在外负责掩护和接应。大家还提前规划好了撤离路线。“厦门是海岛城市,因此被营救的同志从海上转移比较安全。”彭一万说,破狱委员会不仅提前准备好船只,海上的撤离路线安排也出乎意料,不是就近转移,而是绕远路送去同安县沿海群众基础良好的彭厝、珩厝(如今属翔安区)。

▲小记者参观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精心策划里应外合我方无一伤亡成经典案例

5月25日上午9时,6名武装队队员分成3组,陆续以找熟人、探监等名义进入思明县监狱。监狱外的马路上,部分接应队队员扮作游人隐蔽在人群中,其他武装队队员也在监狱外等候行动时机。这一天是周日,不仅路上行人多,便于隐蔽和撤退,监狱里的守备力量也较平日薄弱。

武装队里有一位队员名叫“客古”,他头戴草帽,身穿长褂。在监狱值班的副看守长卢永忠对他产生怀疑,意图对他搜身。但“客古”长褂下藏着用来剪断牢门锁和镣铐的老虎钳,一旦被发现,整个破狱计划都将陷入被动。千钧一发之际,另一名队员果断拔枪,一枪击毙了这个副看守长。

枪声响起,门口扮作卖杨梅的小贩的谢姓同志立即开枪将县*府前站岗的警卫打倒,陶铸率武装队员迅速进入县*府,击毙警卫队队长,控制了现场狱警,让他们没法进入监狱支援。此时,冲进狱中的武装队也控制了局面,击毙企图抵抗的看守,用老虎钳剪断大锁打开牢门,把40多位被关押的同志解救了出来。

等候在外的接应队迅速跟上,按照事先部署,分头带领被营救出狱的同志直奔打石字码头,登上等候已久的两条木帆船,把获救同志全部安全送到同安县彭厝、珩厝。

彭一万说:“到达彭厝、珩厝的同志受到当地革命群众的热情接待,在合安堂药店等地隐蔽和休息,之后陆续转移到闽西革命根据地。”重获自由的地下*员包括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厦门大学地下*员张汉宗,以及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被捕后由王德接任)等干部。

从武装队冲进监狱到把获救同志接上船驶离码头,整个行动仅用了10分钟。武装队、接应队毙伤敌警6人,自身无一伤亡。五二五破狱行动成为中国共产*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经典案例而载入史册,极大地激发了共产*人的革命热情。

“厦门破狱斗争是中国共产*武装斗争的传奇、红色革命的经典,是厦门*史上光辉的一页,开创了在厦革命斗争的新方式、新手段。”彭一万说,“破狱斗争中,共产*人事先深入细致了解敌情,精心策划,充分准备,严密组织,救出全部同志,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年酝酿《小城春秋》破狱故事流传天下

在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小说《小城春秋》

被显眼地摆放在陈列室的展柜里

《小城春秋》作者高云览,年出生在厦门。破狱斗争的英勇传奇让这位进步青年深受震撼,跟朋友提起想把此事写成小说。朋友将消息传到*组织后,一位叫傅树生的共产*员找到高云览,交给他一本记载着“劫狱事件”的油印小册子,嘱咐他不能透露破狱者的真实信息。

接到*的任务,高云览非常激动。年秋末,他揣着小册子,一边教书,一边撰写中篇小说《前夜》。《前夜》被普遍认为是《小城春秋》的前身。但《前夜》未能实现高云览“以劫狱为线索,以地下工作为背景”的写作意图,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环境让他无法安定创作,另一方面是他当年只有20岁,阅历还不够丰富。

高云览最终动笔写《小城春秋》是在年,距年已有22年。这些年里,高云览参加过左联,在抗日战场上当过战地记者,后又远赴南洋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他一直保存着那本小册子,他希望能将破狱斗争更好地写出来,为此他这样写道:“我不量力地想用我的生命来写这件*的光辉史诗,写那些死在国民*刀下活在我心灵里的人。”他废寝忘食地创作并六易其稿,年,年仅46岁的高云览因病去世,同年底,《小城春秋》正式出版。

《小城春秋》仅在作家出版社就发行百万册以上,被译成多种文字。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小城春秋》走上荧幕。借由小说和电影,厦门五二五破狱斗争壮举传遍海内外。

现场感悟在线听讲唤起百年红色记忆

走进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内的“厦门破狱斗争历史陈列”,不仅能看到详细的图文资料,也可以扫描展板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