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发展 >> 正文 >> 正文

欧阳小华梁杞香山立县首倡者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3/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守望尘世的故乡——香山先贤梁杞古墓寻踪

一个故事传颂千年,一段历史铭记昨天。

曾经的广东梁氏 个进士,曾经的鄂州通判,曾经的香山立县首倡者——梁杞,尽管已随历史烟云消逝在滚滚红尘中,但他的名字流芳百世。难得是,葬他的那座古墓,已历千年,依然静静地伫立在这山腰上,日夜守望着家乡那一方水土,见证着香山大地的千年风雨与沧桑。

从远古走来,向着亘古而逝。此刻,我站在梁杞墓前,环顾四周,思绪飞翔。一月之内,我先后两次登上这座叫石头仔的山。不是寻幽探胜,而是崇敬先贤,为了弄清历史上一些谜团。

这位先贤指的是梁杞。对于研究中山本土文化的人,这个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但对新生代及新中山人来说,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

梁杞何许人也?他有何建树?在中山历史上有什么地位?这一连串的问题,还是让我细述其详吧!

让时光倒流一千年,中山是一个群岛。它由五桂山、*杨山、凤凰山、湖州山、梅岭、石头山等大小岛屿组成,统称“香山岛”。

天苍苍、海茫茫,大海与天空融合成广阔穹庐之下的香山岛,宛如一处世外桃源,宁静安谧、秀丽优雅。然而,虽地域广大,但可耕作的土地十分少,人口稀落、穷困落后。唐宋时期,还只是一个乡的级别,叫作“文顺乡”。据(康熙)东莞县志载:“东莞乡四”即:文顺乡、归城乡、恩德乡、延福乡。文顺乡亦即香山岛,归属东莞。

换言之,东莞县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单位;在乡的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置香山寨作为戍边*事单位;至北宋,整个文顺乡改为地方行*机构香山镇。直到南宋绍兴年间(公元年),香山立县,开启了“中珠澳”(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古称——香山,延承千年的“香山文化”从此芬芳远播!

香山岛成功由乡升格为镇,再由镇升格为县,绕不开一个人物。他就是进士出身,官至“通判鄂州*事”,被视为中山曹边村和福涌村的梁姓先祖——梁杞。

在香山立县的历史上,有几位重要的人物:梁杞、徐九思、姚孝资、陈天觉。而梁杞是香山立县的 发起人。据《香山县志.乡土志》:“县治启其端者,杞也。”梁杞作为香山立县的发起人,对于香山(中山)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在海内外的中山人心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史载,梁杞原是香山延福里人,即当地人说的石头村,与现在的沙涌村毗连,今恒美村一带;也有一说,是今东区槎桥村附近。综合掌握资料推断,后者比较确切。不过,千年已逝,当年的“延福里”亦即“石头村”已不存在,但仍有迹可循。

梁杞从小秉性温纯、谨慎好学,“通五经,直郡庠(官办教育机构)。”终于学有成,于“仁宗庆历六年()登进士。”

古云,“学而优则仕”。在封建社会,这是低下层人员 改变命运的通途。梁杞中进士后,“初为连州司理”,即担任州司理(主理狱讼官)的职位,属七品芝麻官。

梁杞上位后,“狱谳(狱谳:刑狱议罪)详明”,秉公执法,获得部使者(掌管督察的官员)赏识,推荐他为“桂阳(今湖南郴州)令”。他严惩恶吏,调整赋税、缓免兵役、缉捕强盗、兴办学校、垦荒造田、推广耕作技术,使农商生产均得以发展,“邑以大治”。梁杞*绩卓著,很快升任比部员外郎、朝*郎, 官至“通判鄂州*事”。在州府(湖北省)的长官下掌管*事和诉讼等事项。梁杞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令恶吏悚然心惊,大为收敛。但同时得罪了不少人,也付出了仕途浮沉的代价,以致仕途止步于“通判”。他也自知升迁无望,萌生归隐家山之意,终于“熙宁初,致仕”。

致仕,亦作“致事”,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意思是还禄位于君,退而致仕。那么,梁杞究竟是辞职隐退,还是告老还乡?事实上,我们不得而知。但比较确切的是,我们知道他“致仕”这一年是宋熙宁元年()。

据此可以推断,梁杞应是隐退,并非因病或年纪大了而退休。因为宋熙宁元年(),欧阳修时年62岁,还在任上。欧阳修应比梁杞年长,欧阳修当太守这一年,梁杞刚刚考上进士。尚且,宋朝是隐士盛行的年代。他们因看透了官场污垢而又报国无门才“隐退”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其实,在他们的心中永远心系苍生,永远情系百姓,有着高尚的情怀。梁杞就是这样的人。

“我从山上来,归隐林中去”,在宋熙宁元年()的一天,梁杞回到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香山岛。这里,海与天相接,天与地相衔。在海上驾舟,宛若在天上神游;在地里种地,宛若桃花源主人。山清水秀的香山岛,远离京城,的确很适合隐居。

可是,每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梁杞就心生苦闷。他心系平民大众的情结实在太深长了,觉得该为老百姓做点事了。他看到,家乡虽然好山好水,但老百姓并没有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北宋初年,香山岛在行*上隶属东莞县。香山与东莞之间,隔着辽阔的海洋,俗称“零丁洋”。古代的香山群岛,地处边陲,常有“番人”“番船”从阿拉伯、波斯(今伊朗)、印度、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地货船经过,而伶仃洋一带又常有海盗出没。为了防范海盗,朝廷在香山岛山场村(今属珠海)设置了一座常年驻*的兵营,在当年,称为“寨”,带兵镇守海防的武官,顺理成章叫作寨官。香山岛上的大小行*事务,实际上是由香山的寨官负责。

交通不便、管理不便是家乡贫困落后的主要因素。如果设立县治,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其发展将一日千里。有鉴及此,梁杞开始为立县事宜东奔西走,他“与运判(负责催征钱粮的官)徐九思议立香山县事”。徐九思当即表示愿意出力,联名上奏请朝廷立将香山升格为县。

那一年是元丰五年(),他们联名上书所持的理由:“东海有岛曰香山,侨田户主客共五千八百三十八(按:侨田,指在海边围所得田,当时一般租给外来人耕种),分录东莞、南海、新会三县,凡有斗讼,各归所属且办理,遇风涛则月不通,乞建一县,因香山为名。”

可是,成事者往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说,时机很重要。

此时,北宋陷入与从北方游牧民族中崛起的辽国、西夏的对抗中,且正值王安石变法失败,余波未了之时,令朝廷烦心事颇多,怎顾得上遥远的香山岛?不过,他们此举令皇帝注意到边隅之地还有那么一个香山岛。为示关怀,下诏恩准香山岛从乡升格为镇,取名“香山镇”。

香山岛由“寨”升格为“镇”,迈出了香山立县的 步。这是有书为证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本路监司相度,欲止置香山镇,差监官一员兼烟火、贼盗,从之。”

梁杞退隐后,时北方受外族频频侵扰,烽烟四起,加之赵氏朝廷内争日甚,北宋岌岌可危,梁杞后来郁郁而终。

时光飞逝。梁杞首倡立县其后的七十年,宋室已更换六朝皇帝,*局动荡,北方广大疆土已失,偏安于南方。

时至南宋,香山岛经济发展颇快,对外交往更加频繁,交通不便等矛盾日益突出。于是,香山岛脱离东莞的呼声日高。

此时,有位人物接过梁杞的旗帜,再次启动建县的进程。他叫陈天觉,是香山岛文顺乡(今石岐)人,自幼好学,颇有文名,又是进士出身,授朝议大夫(四品官名)。但因为人正直,得罪了权贵,受到排挤,他干脆辞官归故里,当起了仅为县级的寨官。陈天觉说服当时在行*上管辖香山岛的东莞县令姚孝资,联名上书,请求朝廷设县。所持的理由是:“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经广州向朝廷上奏后,“终获诏准”。南宋绍兴二十二年(),这是一个深秋的日子,朝廷传来准奏:“升广州香山镇为县,从本路诸司请也。”

梁杞“香山设县”的遗愿终于实现。尽管梁杞未亲眼见证香山建县的日子,但正“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这个功劳簿上,香山地方官和士大夫功不可没,当然进士梁杞得记上 笔。史书对他的评价甚高,如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专志——《粤大记》对梁杞有专章评价,说他“循良懋绩”。

作为“香山文化”的源头性人物,梁杞在香山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卒年月,甚至连《香山县志》也谓“生卒年月不详”。前几年中山市提出“香山文化”概念,迄今已有数载,也没有专家学者用心去考究这个问题。

据称,五年前,槎桥村民发现了梁杞墓碑。于本土文化而言,这是重大发现。为此,我专门找到了梁杞后人——曹边村的梁书记,提出了“古墓寻踪”的想法。在得到他支持前提下,我出面约请了拓印名家毛础岳老师和对古文字有研究的篆刻家欧远明老师一同前往探究。

就在12月8日这天,虽已届深冬,但天公作美,丽日蓝天,惠风和畅。时挨近中午,在梁书记的引领下,我们一行四人,小心翼翼经过施工中的南环路,跨过山沟,穿过茂密的丛林,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至半山腰,方到达目的地。据梁书记称,梁杞墓是在六年前,被一位颇有文化的槎桥村民发现的。当时只一个石碑,一个大土堆。也许传开了,村民知道这就是良都(南区)梁氏先祖的墓地,认定是风水宝地,故后来出现紧挨梁杞的左右两边及前面也有几座新墓的不良现状。诚为憾也!

我端详眼前的梁杞墓,显然是近几年重修过,而墓碑是古老的。碑身宽48厘米,高1米。碑顶刻“祥云拱月”图样。因年代久远,字迹大多难以辨认,只是中间这行大字仍清晰可见,上书“宋始祖钦赐进士崇祀乡贤”。为了全面掌握墓碑内容,毛础岳老师立即展开拓印,真是慢工出细活,经过近一小时拓印,始大功告成。透过拓印,墓碑的字体清晰可见,从墓碑正中上面的一行大字可确认这是北宋进士梁杞墓无疑;而碑正中下面有两行小字,右面一行上书“妣诰太恭人*氏”,可知是一个夫妻合葬墓,梁杞太太是四品恭人。该墓地究竟起于何年何月?墓碑右侧一行小字显示:“庆历四十一年八月廿一日葬于土名小石头……”

也就是说,驾鹤西游后的梁杞,于北宋庆历年间初安葬于家乡叫小石头的山上,距今多年了。本人由此并综合其他资料可推断,梁杞去世这年是75岁。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时算是高寿了。据此也可推算,梁杞出生年月是北宋景德三年()八月。至于该石碑立于何时,碑文一侧的小字明确显示,乃“光绪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寅时重修……”换句话说,梁杞墓重修于公元年,距今已年了。

此时,我放眼远望,风光无限,思绪不断扩散。

千年前,安葬于此的这位先贤,回归的是一片风水宝地——背靠山,面朝大海,庇护着山脚下繁衍生息的老百姓。只不过如今,先贤面朝的大海已由沧海桑田化为繁华都市;一条南环路,更把绵延的山脉破开。只不过,远处高楼林立,阻隔了眺望的视野。想当年,前面可是茫茫大海。

“我们很期待*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对梁杞墓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香山立县首倡者的事迹,也让后人学习先贤,凝聚民心,振兴家乡。”中山本土的有识之士和萌发慎终追远意识的梁氏后裔,殷切地表达着他们的期盼。这片土地,是梁杞生命的摇篮,也是他生命 的归宿;他与土地相依的灵*,永远守望着尘世的故乡。有诗以记:辗转槎桥上莾峰,先贤遗寝翠微中。口碑赞颂流芳远,立县香山纪首功。

作者简介:欧阳小华,又名欧阳少桦。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历史文学《香山*》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欧阳小华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