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发展 >> 正文 >> 正文

创观察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中国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4/9/1
“移动有声App平台”正在播放有声书。资料图片某知识服务App上的听书频道。资料图片朗读亭成为图书馆里的新风景,在朗读亭里既可以读书,也可以听书。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摄/光明图片作者:光明日报记者陈雪书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听。用耳朵“阅读”,正在成为不少人新的阅读方式。年,用手机听书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短短几年时间,它已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增长点,我国国民听书率逐年走高。年上半年,全球有声阅读领域又迎来了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听书正在成为一种国民阅读习惯,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渐成新的阅读习惯“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先是一阵雨声,雨声过后,朗读者娓娓道来,故事开始了。这个用60多个小时讲述的故事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平凡的世界》。年是作家路遥70周年诞辰,喜马拉雅推出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声书,截至目前,播放量已达1.6亿次,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位居畅销榜第三位。“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增长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与此同时,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量继续较快增长,年有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例较高。细看“听书”数据,年,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0.3%,较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0岁至17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逐渐从早期的有声报纸、听书网站、播客平台、网络电台等形式,转向移动听书时代。”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副教授赵丽华梳理后发现,移动听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年前后,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平台开始登上数字阅读舞台;年开始,我国互联网上掀起一股知识付费热潮;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又一个节点,全球有声阅读市场在原有良性发展态势基础上,获得新一轮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行业则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来自喜马拉雅的数据佐证了赵丽华的判断。年1月至3月,喜马拉雅平台有声阅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3%,总收听时长增长近%。人均收听专辑数从年的5.6本升至年的10.7本。不足十年,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习惯。先听课,再看书,颠覆知识生产模式8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等三位学者合著的新书《中国文学课》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个特别之处——在成书前,就已被数十万网友熟知了。这些网友是《中国文学大师课》的听众。年,陈思和邀请作家王蒙、莫言、王安忆、余华等人一起用音频课的形式,品读鉴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我一向认为,高校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被围墙圈起来的校园内,高校的资源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社会服务。”陈思和说,从自己做学生听课开始,在课堂上就不断地结识来自校外的听课者。现在的音频平台满足了这种社会需要。“莫言、余华……这么多当代作家,我看过他们的书,但是还从来没听过他们的声音呢”,一位听众的留言获得了数百条点赞。陈思和认为,任何文化创造和精神产品,都需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听者,培养我们的听众,并且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尽可能地寻找更多的知音。先开课,再出书。近两年,许多高校学者试水这种知识生产模式,文学、哲学、心理学……学者们用口语来表达,根据听众的反馈对书稿进行调整。此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