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在深圳举办的相声非遗大会,郭德纲先生没有出席,马上引来也很多媒体的解读,占据上风的说法是这又是所谓主流相声人士打压郭德纲的一个动作,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是邀请了郭德纲先生,郭先生没有出席还是没有邀请,谁都没有询问过当事人。戏剧化的是,郭德纲紧跟着参加了一档央视6套的关于非遗的节目,于是,很多人又兴奋的说,这是官方在狠狠的打主流相声人士的脸,是在为郭德纲站台。
实际上,在这起事件中,从头至尾都是一些媒体在炒作和解读,双方的当事人都没有就这件事发声,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郭德纲在相声爱好者心中的地位,肯定不需要以是否出席相声非遗大会来认定,同样,央视也不可能无聊的为了某个人去打压另一个人,有这种想法的人既低估了郭德纲先生的影响力又小看了央视的格局。
这几年,关于相声的主流与非主流之争,在网上议论纷纷,但就连郭德纲自己都说,相声没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分别,大家都是以让观众乐了为目的。支持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网友 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这些人对所谓的主流相声大加挞伐,尤其是攻击曲协和姜昆先生的最多。仿佛,曲协出的任何文件针对的都是德云社,而姜昆先生怎么做都是在针对郭德纲。估计郭德纲和姜昆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很对媒体都帮他们想到了。
现在很多年轻的相声爱好者可能都不知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姜昆先生的名气不见得比今天的郭德纲先生差多少。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自媒体,主要的传播手段就是广播和电视,在偏远地区都没有电视,但姜先生依然是家喻户晓,他的很多经典段子也是广为流传。姜昆先生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对相声的热爱和贡献不比任何一个相声演员少分毫。在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大师如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华的等尚健在,年轻一辈如马季、侯耀文、师胜杰等全面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姜昆先生能够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他的实力,就算大家喜欢郭德纲,喜欢德云社,这是大家自己的权力,但没有必要去攻击姜昆先生啊,攻击的人对姜昆先生了解多少呢?
所谓的主流相声或者体制内相声,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谦先生刚开始不是也在北京曲艺团吗?估计郭德纲先生当时没有机会,否则也说不定会成为吃公家饭的人,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德云社了。主流相声担负的责任与商业相声必然不同,这就像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区别,商业电影和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区别是一样的,各有分工,共同促进相声的发展。当然,主流相声受到的题材限制和内容审查肯定比商业相声要严苛的多,这也就导致主流相声越快来越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并不是那些从业人员不努力或者水平不够,而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郭德纲先生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是大家公认的。他通过对传统相声作品的整理和发掘,舍弃了一些其中的糟粕,添加了一些新时代的内容,使得很多经典段子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对相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但郭先生也是赶上了好的时代,国家对演艺市场的开放,使得德云社可以有了更多的演出场所,有了更大发挥的空间,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了相声更广阔的传播空间,郭先生敏锐的抓住了这波网络契机,将相声以小视频的形式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德云社,了解了郭德纲,所以,时代的发展成就了郭德纲,郭德纲的努力成就了相声的再度辉煌,两者相辅相成的,互为必要条件。
网络上“钢丝”众多,好像郭德纲就是相声的 代名词,这也有点极端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的相声也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年轻时的郭德纲先生也是性格火爆,听不得别人的批评的,甚至有点睚眦必报的感觉,否则也不会写出《我要反三俗》系列作品,而德云社的一些作品,伦理梗确实多了点,容易让人诟病,这样的作品在小剧场演出应该没有问题,但在主流媒体上是很难通过审查的,郭先生自己也是知道的。细心的相声迷可以去看看德云社在小剧场和一些卫视的演出,相同的段子,内容还是有区别的。
郭德纲先生是聪明和睿智的,他紧紧的抓住了这个时代发展的主线,现在,德云社的业务也是遍地开花,相声、综艺、影视等到处都可以看到德云社演员的身影,德云社的招生也是千*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惨烈。更多人的来喜欢相声,参与相声,这对相声这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广大 是好事。但德云社这几年给人的感觉也在走网红的路子了,很多观众喜欢德云社,更多的喜欢其中的演员,而对作品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