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年6月23日是评书表演艺术家杨田荣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杨田荣先生一生致力于评书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现代新评书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全国说新书领域的一面旗帜。
如今,他的女儿杨佩琴传承了杨田荣的评书艺术,成就斐然,年被授予首届“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演播艺术家”称号,年被授予“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称号。父女两代艺术家成为曲坛的一段佳话。
在杨田荣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女儿杨佩琴接受了当地媒体人王兰的专访。
年,杨田荣先生在电台录制评书王兰:请介绍一下杨田荣先生和现代新评书的概况。
杨佩琴:父亲杨田荣5岁学艺,13岁拜师,19岁开始以说书谋生,足迹遍布京津和东北各大城市,他的《三侠剑》《三侠五义》《薛刚反唐》《雍正剑侠图》《水浒》《隋唐演义》等传统大书走到哪儿,火到哪儿。
父亲被看成是现代新评书的奠基人,要从他50年代初积极倡导评书的改革说起。年,父亲带头在天津成立了说唱新书小组,与许连和、赵阔汉等率先把《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长篇小说改编成新评书,搬上舞台,在中国书坛开创了一代新风。
行外人或许很难想像,将传统评书改说现代新评书有多艰难,其实在书坛上,这就是一场革命。
传统评书,特别是一些经典书目,是经过一代代说书人的修改、实践,历经千锤百炼才流传下来的,如《隋唐演义》,“包袱”在哪儿使,“扣子”扣在哪儿,师父早就清清楚楚地交代好,徒弟记牢、说好就行了,人物的“开脸”、所用的兵器、坐骑等也被固定下来。
观众听《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只知道他长着“蓝哇哇的一张脸,红眉毛,红胡须,还卷卷着朝上长”。其实谁也没见过程咬金,观众听的时间久了,就在心目中形成了程咬金的样子,如果说成别样,观众就不接受了。
说新书则不同,如果把许云峰、杨子荣、李向阳这些英雄人物说成长着“蓝哇哇的一张脸”,听众肯定不会相信,亦或者按照现代人的模样搞个统一的脸谱固定下来,也不行。
那时候,父亲和一些前辈说现代新评书,内容新、语言新、表现手法新,一切都是全新的。对于从来没接触过新书的演员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稍不注意,现实中的英雄人物身上就会出现传统侠客的影子,老听众会觉得不伦不类,而要吸引听惯了传统评书的观众改听新书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评书演员说新书后又改回说传统书,而有些演员一说新书就没有听众的原因。
演播艺术家杨田荣、杨佩琴父女早年合影王兰:杨田荣先生说新书时遇到过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战胜困难,走上成功之路的?
杨佩琴:父亲刚说新书时,还有一些老书迷抱着捧场的心情来听,但时间一长,来听的人渐渐地少了。最少的时候,一个能容纳近百人的茶馆里只有两个听众。但父亲没有气馁,哪怕只有两个人听,他也一样认真地把书说好。
父亲认为,“继承革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需要。评书所反映的内容,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反映人们崭新的精神面貌。”为了说好新评书,他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广交各行各业的朋友,熟悉各种类型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塑造好评书中一位英雄战士的形象,他曾跟在一个素不相识的战士后面走,从街头跟到商店又跟到车站,仔细观察战士的每个动作,后来还引起了这位战士的警觉,父亲便说明身份解释一番,这才解除了误会。这个战士后来成了他的忠实听众,也成了忘年交。
为了录好《铁道游击队》,他在冰天雪地里站在车站站台上,一遍遍模仿火车启动、进站、刹车、放气的声音。
父亲注重从现实生活中积累表演素材,从电影、话剧、戏曲等相关艺术作品中吸取营养,并继承传统书的演播技巧,恰到好处地运用“扣子”、制造悬念,使新书故事情节更生动跌宕。
父亲成功地把写在书本上的现代小说改造成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评书,运用各种表演方法与技巧进行二次创作,他的评书中既有引人入胜的“扣子”,也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更有人物感情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他运用口技来表现、渲染各种场景,运用丰富精湛的舞台与语言表演技法,创作出不少经典艺术作品。这些探索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杨派评书。
从说传统评书到改说现代新书的过程中,父亲的评书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通过电台的传播走进千家万户。年,父亲在鞍山电台演播现代新书《三里湾》,年演播了《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烈火金刚》,后来又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演播《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评书。十年间,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台和鞍山电台共演播了55部现代新书,在此期间,他的经典之作——反映电业工人带电作业的评书《小闯将》也与观众见面,《小闯将》等新书吸引了大量听众,也陪伴了许多青少年的成长。(文肖晗王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