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优势 >> 正文 >> 正文

行业复苏,身陷囚徒困境的网易云音乐们该咋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2/20

来源:Yourseeker(ID:yourseeker)

前言:

音乐行业从来不缺少故事。上游厂商席地而坐守住垄断局面、中游平台争夺版权陷入囚徒困境,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但最近几年,随着硬件产品和消费场景开始泛化,大娱乐时代用户的听觉需求也在暴涨。

暗流涌动之中,音乐平台们正在谋划一场内容的供给侧变革。

1

音乐行业的周期性起落

音乐真正成为一门性感的全球生意其实没有很久。从年黑胶唱片机的出现,到年索尼发售随身听(Walkman),因为传播介质的改变,音乐市场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变革。

总的来说,这个产业的规模化经过了黑胶唱片、磁带、CD、数字音乐(流媒体)等数次迭代。猜猜看,受益于技术迭代,音乐市场本身的规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下面这张图是近50年美国音乐产业的规模变化。整体来看,这块蛋糕似乎越做越小了。

传播介质的改变与美国音乐产业的变迁

原因不难理解。从成本上来说,音乐正在摆脱传统的物理介质变得“线上化”、“虚拟化”,其生产成本在不断降低。加之流媒体音乐的渠道方为了追求用户,愿意免费提供服务,消费者收获到更好体验的同时,整个产业能够攫取到的收入不升反降。

但仔细看上面那张图,里面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小趋势:伴随传播介质的变革,音乐产业的市场规模其实是周期性更迭的。

每一轮产业升级,都是新介质在存储密度、音质水平、用户体验等维度对旧介质的全方位碾压。而一旦升级完成后不久,整个行业又会迎来新一轮的复苏。

年-年全球音乐产业收入(亿美元)

恰好,当下这个节点正是新一轮复苏的发端。如上图,根据年GlobalMusicReport的测算,从年起,全球音乐产业收入结束了长达15年的下滑趋势,到年,音乐产业收入已经连续增长3年。

背后原因主要是音乐流媒体增长迅猛。比如,年美国音乐流媒体收入为66亿美元,在所有音乐类别中的收入占据首位。

这是音乐行业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而接下来的问题变成了,既然这个产业正值复苏阶段,那么最多的钱流向了哪里?谁又在产业链上掌握了最强话语权?

2

产业链的霸主是上游唱片厂商,渠道方几乎不具备主动权

年3月底,网易云音乐宣布全面下架周杰伦所有歌曲,一时间,云村用户反响强烈。

其实,这事早在数年前已有端倪:

年2月27日,网易云音乐与日本 娱乐集团爱贝克思(avex)达成 战略合作,获得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全面授权。

同年5月16日,腾讯音乐与全球三大音乐厂商之一的环球音乐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后者在中国大陆地区分销业务的 合作伙伴。

接下来,网易和腾讯两家围绕音乐版权问题出现争端:

8月8日,网易云音乐因未经许可提供吴亦凡 专辑《6》的在线播放,被腾讯诉至法院。

8月17日,网易云音乐相关运营主体因未经许可提供多首华语畅销歌曲,被腾讯起诉。

8月24日,杭州,网易云音乐反诉腾讯音乐旗下的酷我音乐侵权。

在两家发生版权之争后不久,9月15日,国家版权局就网络音乐版权问题约谈了20余家境内外音乐公司、国际唱片业协会等主要负责人,要求授权公平,避免 版权。

因为“窗口指导”,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阿里音乐相继达成了互授协议。目前,三方平台相互转授权的音乐作品达到各自版权数量的99%以上。

但关键还在于剩下的1%。

尽管已经互授99%的版权内容,各音乐平台仍保留了约1%的差异化 内容。因为平台版权内容早已不只千万级别,保守估计,1%的 歌曲在10万首以上。而这些音乐产业KOL作品的归属,将直接决定用户选择投奔哪家平台。

上图是截至年9月,腾讯、阿里、网易三家平台拥有的 版权。可以发现,腾讯音乐处于 的优势地位。

事实上,腾讯音乐的版权优势源于其管理团队,旗下几乎囊括了在线音乐所有的元老级人物:

腾讯音乐联席总裁谢振宇、副总裁陈琳琳,中国最早的在线音乐平台之一——酷狗创始人;

联席总裁谢国民,曾任新浪音乐总经理,于年创建音乐版权公司海洋音乐;

侯德洋,7年加入腾讯,后主管QQ音乐相关事务;

吴伟林,原诺基亚音乐版权相关事务负责人,后加入腾讯音乐负责版权管理工作。

管理团队凭借自身多年从业经历,已与上游各大唱片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友好关系:

海洋音乐创始人谢国民,法律背景出身,国内音乐盗版盛行时期就看到了版权的重要性。在唱片公司授权费较低且有资金需求时,他以低价签下了海蝶音乐、天浩盛世等国内头部唱片公司的长期 版权;

腾讯音乐负责版权管理工作的副总裁吴伟林,在诺基亚时期就与华纳、索尼等唱片巨头熟识,在腾讯音乐签下三大唱片 代理版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不过,尽管腾讯音乐有了不错的开局,但 版权的归属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为了争夺这个行业里的稀缺资源,近几年各大头部平台屡屡砸入巨资。

以国内较为知名的华研国际版权为例,其拥有艺人包括SHE、飞儿乐队、林宥嘉等。年,虾米音乐以0万的价格获得华研国际三年 代理权,年合约到期后,网易云旋即将版权价格抬升25倍,至5亿元。

(这背后也有一段故事。年2月28日晚,华研音乐发布公告:“本公司与中国 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签订的音乐授权合约即将到期,自3月1日起,公司将另行签署中国大陆地区之策略合作协议”。

言下之意很明显,它不打算和阿里续约。

至于阿里为何没能续约,主要是因为双方的利益诉求产生分歧,且阿里内部人事有变动。

年版权大战最激烈时,阿里音乐抢到了华研在内的多家唱片公司 版权。但它不愿对外做版权转授,只有在年国家版权局施压后,才与腾讯音乐达成版权互授协议。

要知道,唱片公司卖 代理权,从来不只是想拿保底收入,他们还希望通过转授权拿到分成。结果不巧,华研在一个恰当的时候被阿里当成了对抗腾讯音乐“版权壁垒”的武器。

此外,15年虾米音乐之所以能拿下华研的 版权,也和联合创始人朱鹏飞到台湾洽谈有关。而到了年中,朱鹏在股权到期后选择套现离职。阿里后续也就没了继续谈判的砝码。)

单纯了解头部平台们的版权争夺战和投入费用也还不够,下面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估算,版权投入到底给头部音乐平台带来了多大压力:

以腾讯音乐为例,年腾讯音乐以3.5亿美元+1亿美元股权的代价获得环球音乐 版权。假设版权有效期3年,以汇率1:6.80计,腾讯音乐为环球支付的年均成本达到10.2亿。

但它不只为环球一家付费。假设这部分成本占其总版权成本的1/4,那么腾讯音乐年均版权成本超过40亿。而腾讯音乐财报显示,其年全年在线音乐服务(订阅)收入也不过21亿。

当然还得注意,单纯的订阅收入对于腾讯音乐而言只是小头,其社交娱乐服务和其它(如直播)收入贡献了更多利润。如在年,这部分收入接近53亿。

以上事实是想说明,自流媒体音乐被广为接受以来,平台方为了吸引并留住用户,无一不在版权上煞费苦心。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他们陷入版权争夺的囚徒困境。而作为受益者,唱片厂商则牢牢占住了产业链的核心。

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亦然。整个20世纪的美国音乐产业史,就是唱片公司巨头的一段垄断史。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年,当时全球第四大唱片公司——百代(EMI)被分拆出售,唱片业务卖给环球,版权业务交由索尼。于是环球得到爵士厂牌BlueNote,以及嫡系的Capitol和 的Virgin唱片公司,而索尼得到万首歌曲的词曲版权。

至此,三足鼎立,音乐市场的上游集中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根据MusicCopyright的年度调查,在年整体音乐制品市场中(以实体和数字音乐收入统计),环球以29.7%的市场份额位列 ,紧随其后的是索尼音乐和华纳音乐,市场份额分别为21.9%和16.2%,三大音乐公司合计市场份额接近70%。

年三大唱片公司市场份额

既然国外上游厂商的集中度更甚国内,Spotify、Pandora等国外音乐平台又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关于这一点,BenThompson在年初《LessonsFromSpotify》一文中就说过,他认为Spotify不是能带来太大价值的业务。

首先,所谓能够带来巨大回报的业务,一定得是那些边际成本够低的公司。因为到了后期,他们的用户、收入增长将远远快于成本增长,这样才能获得足够有意义的回报。如下图:

芯片的生意便是一例。沙子本身很便宜,但要制造芯片,前期需花费大量资金开发产品(比如研发费用、制造设备的购买费用等)。而一旦产品被市场接受,后期则可以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持续获利。

那为什么说Spotify这样的音乐平台不是好生意呢?

稍微做个介绍,Spotify目前是全球范围内正版流媒体音乐平台的头号玩家。截至年底,已在加拿大、丹麦、法国、挪威、新加坡、日本、美国、香港、波兰、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等6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早期,Spotify收购音乐数据分析公司SeedScientific,通过系统针对每位用户推荐 音乐的Discover功能叠加公司的电台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音乐体验。

年,Spotify推出另一项算法产品功能,ReleaseRadar。该算法驱动的播放列表每周五发布,为用户提供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