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博古知今,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所不专,但启功先生自己常讲,他这辈子教书是主业,别的都是副业,而在当时的大学校园内外,许多人都以听启先生上课为荣,也有人说,听启功先生讲课等于听单口相声。
启功教书育人的突出特点,就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是讲自己独到的见解,讲活知识、活方法。他提倡博览群书,主张通学。他发现学生古典学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为学生开设文史典籍基本知识课程,每周都把学生找到家里讲上半天。内容涉及很广,包括自古至今的文学、历史各种书籍的阅读、校订、研究等。他认为,文史专业的学生,读点古书是最基本的功夫,因此,他经常指导学生作这方面的练习,还亲自指导学生作古文、写古诗,填词论典。对学生的作业,一字一句的批改。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启功先生时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当时他已年过七旬,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不仅带研究生,还给本科生上课。每逢启功先生在装得下五六百人的阶梯教室上课,教室里都挤得满满的,除了中文系的学生,还有历史系、教育系,甚至外语系的学生,以及一些青年教师,有时外校师生得到信息也会跑来蹭课旁听。
记得一个冬日,启先生讲红学,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腾腾,许多人挤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窗下侧耳倾听。为了照顾教室外还站着的上百人,专门扯线安装一个大喇叭对着外面。大家知道,这叫听大课。
那一天,启功先生穿一件浅灰色的羽绒服,北京话叫“半大罗”,袖子有点儿长。先生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手舞足蹈,时时冒出诙谐语、幽默言,有时还插科打诨,逗得台下笑声不断,还不是响起掌声。
那个时候,教学实施和设备都很简陋,阶梯教室里暖气不暖,先生讲着讲着,鼻子里流出不明液体,但见先生抬起胳膊,用那有点长儿的衣袖抹了一下,又继续“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可怜的是大教室外面听课的人,站在寒风里竟无人离去。
如今30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幕情景还历历在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