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市场 >> 正文 >> 正文

郭德纲相声*电影爆火的底层原因会讲故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3/5/3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40805/4440912.html

郭德纲相声、*电影爆火:会讲故事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这段时间,小品演员*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爆火,很多人带着母亲去影院,然后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再建议身边的朋友也去看。

除了*,相声演员郭德纲最近也很火。他的德云社“龙”字科正在火热面试,据说报名的有两百多万人。

其实,他们两个的成功里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会讲故事。

郭德纲的相声由一个又一个故事串起来;而*的电影,是在讲述一个感人故事。

不只如此,上我们学时的课、闲时读的四大名著都是故事,长大后,企业宣传的是故事,书、广告、电影、电视剧等等,全是故事。

历史上、现实里,从来就不乏以会讲故事而成名、成家的人。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控制世界,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故事思维》一书则认为,故事可以影响他人,解决问题,能够燃起希望,留下深刻印象,也更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所以,学习写作,也要具有故事思维。

1、人人喜欢听故事

有人说,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

古代的皇帝用故事来统治臣民;反叛的人,也用故事来煽动;记录丰功伟绩、史册留名都是故事;

在大选中获胜的总统无一例外,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连希特勒都用故事忽悠追随者为他办坏事。

TDE的演讲中,除去约不足35%的自我介绍和逻辑论证等,剩下65%以上内容全是在讲故事。

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本来就比较排斥干货和大道理,却唯独对故事毫无抵抗力。成功的人,深谙此道,所以才用故事来征服一切。

写作也是一样,不少初学写作的人,总是把文章写得很干,通篇都在讲道理,取名“干货文”。

事实上,这样的文章是很少有人看的。

一方面,是因为写作不是讲课或演讲,而是要通过文章与读者建立沟通;另一方面,读者和我们一样,都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会更希望相对轻松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所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讲道理,倒不如多以故事带道理,以故事带观点。就像《故事思维》中说的,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就如,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要懂善恶,听完也就忘了;但《白雪公主》《小红帽》《葫芦娃》《哪吒》等故事,却让我们分明了善良了丑恶;

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听来又空又假;但几个名人故事一讲,我们马上就激情满满去学习;

而一篇干货类文章,人们通常要强迫自己读下去;但如果是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就会开心地阅读。

2、写作处处是故事

事实上,好文章里几乎处处都是故事。

首先是标题,好的标题基本都是有故事的。比如:

“一次春节,撕开6亿人的隐痛:成年人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婚姻”(十点人物志)

“浙江一家7口遇难,幸存者一句话令人泪目: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桌子的生活观)

“比尔盖茨: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比我富有”(环球文摘精选)

“谢谢你讨厌我”(拾遗)

“婚姻的真相:没有不出轨的伴侣”(水木君)

这些有故事的标题,最能吸引我们的阅读和探索兴趣,令人忍不住地想点开阅读。

其次是开头,有故事的开头,更能引起读者好奇心和共鸣感。比如:

网友和老公结婚八年,因为名下有套学区房,几年内有几波亲戚来借房给孩子挂户口读书。

这些来“借”学区房的亲戚们,说辞基本都一样:“假交易过户一下。”看完帖子,无数人被

该网友的亲戚的厚颜惊呆,可是网上一搜,又会发现这样的亲戚不是个例。

《青年文摘》

前几天,光明网发布的一个视频火了。

57岁母亲本来有一个梦想:当姥姥。

可34岁的博士女儿,偏偏选择丁克。

《青音约》

接着是内容,内容中的故事带着道理、也带着观点。

比如:

截图来自平台推文,如有侵权会立即删除

《洞见》: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作者通过故事,让不由得生出共鸣:没有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会生活得很困难。

截图来自平台推文,如有侵权会立即删除

《十点读书》“过年回了一趟老家,我想离婚了”:婚姻里,比出轨更可怕的,是这4点

一个很常见的小故事,道出了“消极的评价会伤害婚姻”的道理。

最后是结尾,有故事的结尾会让文章的温度感倍增,不但升华了主题,也再次总结和强调了文章的观点,能很好引发读者的共情。如:

截图来自平台推文,如有侵权会立即删除

《有书》《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4亿:我看清了中国式亲情的8条扎心真相

截图来自平台推文,如有侵权会立即删除

《凯叔讲故事》70后夫妻花12年建“玻璃城堡”,引万网友围观:为人父母,太酷了!

有故事的文章给人感觉有温度、有人情味,很容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那些偏理性的文章,则相对缺少人情味,不容易打动人,并且也会给读者以高高在上的感觉。

是因为理性十足的文章,通常只能通过数据、事实、图表等讲道理,是一种强行说服的方式;相反的,有故事思维的文章,则以人物、情节、事件、感情等带道理,是用引导来获得读者的认可。

读者从故事中找到共通之处,发现共性,也就建立了联结,产生出了共鸣。有了共鸣,道理就不难接受了。

《奇葩说》最佳辩手*执中曾说:没有人喜欢被改变。很多人以为学了沟通,对方就会觉得你说的都对。这是不可能的。

就是这样,只是通过讲道理就想让人接受观点,真的不太可能。在碎片化阅读的现代社会,更是难上加难。

3、讲故事要注意三个重点

写作中,具有故事思维很重要,但在加入故事时,也要注意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是故事要讲给对的人听:

在选故事时,要注意面对的读者群体。比如写“妈妈如何培养孩子情商”的文章,开头用了一些国家把新冠疫情源头推给中国的故事,就不合适。

先不说故事是否贴切,重点在于给为培养孩子而焦虑的母亲讲这种故事,对方是不会感兴趣的。当然阅读也将难以为继,观点的输出更是成为无稽之谈。

把故事讲给对的人听,就要先思考文章是写给谁读的,这些读者关心的是什么、生活状态基本是个什么样的情况等等。

比如,写育儿类的文章,多讲明星、专家们的故事;职场类文章,可以多讲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老年养生的文章,多讲名人名著故事等等。

话要分人说,故事也要分人讲。

二是,故事不必长篇大论,精炼的故事更有力量。

史上最经典的短故事来自海明威,总共只有六个字“童鞋,全新,出售。”却给人极大的联想空间。

而有些作者,总怕故事讲不清楚,在论述类文章的故事中,加入动作、眼神、对话等,满是“我说”“他说”“我看他一眼”“他接着说”等等,读起来累、也找不到重点。

要注意的是,我们讲故事是为了带出道理,而不是在写小说。需要突出人物性格和对话。

故事的重点,在于高度聚焦于观点和道理,而不是故事本身。

三是,故事要客观,不要加入感情色彩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冷漠叙述,而是说,要在讲述时保持客观。

比如,有位作者想用两年前跳桥的男孩的故事,引出关于母子沟通中的问题。却一边讲故事,一边痛斥那位母亲不注意沟通方式,又吐槽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这就大大拉低了故事本身的影响力,也削弱了故事的说服力与展现力。不但起不到带道理的作用,更会令读者心生厌恶而放弃阅读。

写在最后:

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凭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考虑问题,还会由此给他人“指点江山”,提出解决方案。

却没有想过,对方也有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干巴巴地说教,带来的更多是抵触和反感,而非共鸣与接受。

比起干货满满,读者和我们自己一样,更喜欢听故事。

正像《故事思维》一书中所说:

故事思维,就是通过故事来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让对方通过我故事,来接受我们所表达的想法和做法,也就是用讲故事来影响他们的思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