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这种民间的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北方。而在金山,则诞生出了另一种,个性鲜明的秧歌舞——渔秧。在我们金山,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渔秧”集渔文化、盐文化、轧染、农民画、田山歌等元素于一体。同时,“渔秧”的音乐,是根据金山特有的,拔锚号子和摇橹号子创编而成。在演绎时,还会配上渔家生产和生活的动作。可以说,“金山渔秧”是一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本期节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金山工业区的金山渔家秧歌。
节目嘉宾:金山工业区文体中心非遗工作人员朱雯雯
金山渔家秧歌第五代传承人宋婉玲
金山工业区高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文元
金山与海有着数千年的情缘,其历史比当代上海其他濒海地区更为悠久。古良渚时代,金山就已有人类文明活动。春秋期间,金山沿海的盐民已出海捕鱼。南宋以后,金山嘴一带成了海岸线,沿岸百姓逐步发展渔业生产,形成了渔村。渔村的渔民世代沿海而居,傍海而生,不仅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又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歌舞等能声情并茂地表达细致、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在庆典、渔猎等日常生活中应景而生,秧歌就是其中之一。
金山工业区的秧歌最早起源于渔民出海捕鱼、丰收归来载歌载舞的土风舞蹈。从最初金山渔家儿女争先恐后去赶海时的追逐嬉戏到欢欣鼓舞的渔民号子,表达着渔民辛勤劳作和寄托着他们美好祝愿的歌舞在生活生产中初具雏形,经过长期金山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熏染,形成了饱含金山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的“金山渔秧”。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海洋文化中提炼,从而形成了富有海边地区特色的渔秧舞蹈。
我们一起来听听金山渔秧的历史渊源!
目前,渔秧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金山工业区拥有老年秧歌队、青年秧歌队、少儿秧歌队和娃娃秧歌队50多支,上千人次参与,秧歌已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娱乐健身的好伙伴。自秧歌队成立至今,经过舞蹈老师们的精心教导,队员们的基础功抓实了,在工业区举办的大小型活动中为社区百姓表演助兴,在区级、市级展示活动及比赛中也纷纷亮相,好评如潮,成绩斐然。近些年,金山工业区渔秧队还赴非洲“塞舌尔”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带着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金山渔秧舞蹈队携手陆家嘴海派秧歌舞蹈队,在金山和陆家嘴组织了“秧歌快闪”,吸引了诸多市民驻足观看。渔秧队还参加了“上海金山·全国秧歌舞蹈大会”,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民间民俗舞蹈大会,参加了“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等。
今后,金山渔秧要进一步响应“一带一路”号召,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成为“一带一路”的民间文化使者,成为金山发展海洋文化、创新非遗文化的助力和载体。
更多节目内容,您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