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在线收听 >> 在线收听发展 >> 正文 >> 正文

在生活中,我还有一个角色有声书演播者齐

来源:在线收听 时间:2024/9/3
文/耿桂栩在生活中,我还有一个角色:有声书演播者,以前也叫说书的。为什么花费大量业余时间去做这个事儿呢,说来话长。我出生那一年,我爷爷正好退休,于是我的童年时光就大部分跟着爷爷度过。爷爷有一个爱好,每逢二逢七要去赶集,我总跟着。赶集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到茶叶摊儿小杨老板那里喝茶,另一件是到书场听书。我对喝茶没什么兴趣,却总在心里着急着去听书。说书先生常换,一般是老的带着小的,大概是师徒吧。师父说上一回,徒弟就端着铜锣或者帽子围着场子收钱,给就接着,一毛两毛的,不给也没啥好说的,您接着听。徒弟一般没有上场的机会,只能打打下手,敲敲鼓、收收钱什么的,偶尔师父大概觉得累了,让徒弟说个小段儿,师父总要说一段贯口也似的开场白,向观众致歉,我这徒弟啊,学艺不精,尚未出徒,给大家说一段,您听着好呢,您鼓个掌,听着别扭呢,那是我教得不好,您骂我,孩子呢还小……听书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孩子们听不出好歹来,鼓一敲就觉得好,老人们也都照顾着师父的面子,叫好连连。师父正儿八经说书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叫好、鼓掌,只是抽着烟袋,静静的听,附近骡马市里的牲口偶尔打几声响鼻,或者有一头驴“咴咴咴”的叫。那时候听的什么书,如今记不太分明,却记得一些人物,烧火丫头杨排风,该是《杨家将》,小将岳云,该是《说岳》……有一位胖胖的说书先生,单枪匹马的,来说了两回《童林传》就再也没来过。之所以把这位胖先生记得牢,一个原因是他只来过一回,下一次逢集又去等着,露天书场里就没有出现他的影子,第三次再去,还是没来。另一个原因是,他跟别的先生不同,他是用普通话说书,也不打鼓,也不唱,只是说。这就跟先前和后来的先生们不同,他们必要打鼓,必要拿两片尺子啪啪的拍,而且是说一段,唱一段,现在想来,唱腔嘛,似乎多数是河南坠子。我就是这样迷恋上了听书,也喜欢上了讲故事。跟爷爷去集市上听书回来,常常要找机会复述一遍。上小学了,课外活动,老师总要我起来讲个故事,年级再高一些,讲故事的机会不多了,我却每周都盼着作文课,其实根源还是起于打小爱听书、爱讲故事。也从收音机、广播匣子(早先农村的有线广播)里听评书。老一辈的演播艺术家,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连丽如等等,那都是当时演播界的流量明星啊!即便现在,他们的作品依然有着非常高的播放量。大概从年开始,我传统评书听得少了。交通广播有一档深夜故事栏目,转采北京台“午夜拍案惊奇”,艾宝良老师演播的“”系列恐怖小说,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耳朵,从此开始追着艾宝良老师的作品走,百听不厌。大学毕业以后,有段时间跟项目部,住工地,为了活跃工作氛围,我用手机的录音功能给工人们录过《连城诀》《苍黄》,休息时间放给他们听。转眼,这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年,我儿子出生了,一哭闹我就讲故事,那时候他小脑瓜还想不了那么多事儿,可能比较困惑这家伙嘚吧嘚吧说了些啥,一思考容易犯困,也就睡了。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能听懂故事了,天天讲给他听。孩子对某些故事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求重复讲,于是我想偷个懒,就给录下来让他重复听。虽然孩子并不喜欢听录好的故事,我还是要陪着他一遍一遍的讲,但录音的习惯却保留下来了,并且演播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故事,开始对历史、悬疑等等各种题材进行探索学习,至今已完结二十余部作品。从年开始在某有声平台上传音频作品,年入驻喜马拉雅至今,几乎没有一天中断。年,我有幸得到艾宝良老师的指导、批评和鼓励,并同时认识了一大批有声创作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和这些朋友还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年,参加了喜马拉雅官方的“有声演播攀登计划”,算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了有声演播的各个环节的知识,通过导师、助教的悉心指导、批评、建议和同学们的互评,在演播技巧和后期制作等综合能力上又进了一个层次。在这次培训中,我虽然没有获得“优秀学员”称号,但意外的获得“优秀学员”提名,也感到非常骄傲。非常感恩在这次培训中付出努力的官方、老师、朋友们!在演播这条道路上,目前我虽然还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做,但是因为热爱,所以我会一直坚持,努力提高水平,为一直支持我的家人、老师、听友们交出更多的满意答卷。我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会有更多的收获。老耿读书,用声音温暖您的耳朵。壹点号老耿读书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