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喜马拉雅IPO努力的底气似乎多了几分,公司实现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
文
每日财报海山
喜马拉雅的上市之旅走的颇为坎坷。
4月12日,喜马拉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经了解,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击上市了,此前年5月公司谋求赴美上市未果;同年9月转战港交所折戟。年3月公司按照联交所上市规则要求更新数据和资料,亦未能如愿。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喜马拉雅IPO努力的底气似乎多了几分,公司实现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年实现营收61.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2.24亿元。同时,公司以25%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这一数字远超过了第二名的13%;平均每个月在线收听公司音频内容的用户数量达到了3亿,用户体量远超同行。
来源:公司招股书
尽管喜马拉雅在年才实现盈利,但自成立以来,站上“声音经济+知识付费”风口,一直受到资本的追捧。招股书显示,年至今,喜马拉雅先后获得12轮融资,共计实现募资29.61亿人民币+9.6亿美元,如果全部换算为人民币,将接近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公司估值水平一路高升,年投后估值为万美元,这一数据在年最后一轮变为43.45亿美元,按照最新的汇率计算,目前喜马拉雅的整体估值已超过多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在8年的时间里,公司估值上涨了多倍。
来源:公司招股书
喜马拉雅的股东阵容堪称豪华。根据招股书披露,其战略投资者有腾讯、阅文、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然而,从过往的业绩来看,对于“赚钱”这件事,喜马拉雅表现的并不擅长。尽管年终于迈过了“盈亏线”,但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扭亏为盈成色几何
喜马拉雅终于实现了盈利。招股书显示,年-年,喜马拉雅净利润分别约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
来源:公司招股书
其实,喜马拉雅此次能够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其推行的“降本增效”。首先,大幅减少员工数量,降低人力成本。自年3月起,喜马拉雅曾多次陷入裁员风波,传言有的部门裁员比例达到了20%。相关信息能够在此次披露的招股书中寻得部分答案。招股书显示,-年间,公司的员工数量从人,下降为人。2年间共计减少了人,下降比例高达39.26%。
来源:公司招股书
其次,高管薪资下降,成本压缩。对于公司董事,喜马拉雅同样下手了。招股书显示,公司3名董事(余建军、李兴仁、沈结强)的“薪金、工资及花红”在年的数据依次为.9万元、万元、.9万元合计.8万元。年该数据变为.8万元、.6万元、.9万元,合计.3万元。
由此,喜马拉雅员工的福利开支由年的1.77亿元减少至年的1.15亿元,降幅达到了35%。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还主动压缩经营开支。招股书显示,-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6.3亿元、21.15亿、20.7亿元。2年间共减少了5.6亿元,降幅为21.29%。同期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4.9%、34.9%、33.6%。
来源:公司招股书
对此,喜马拉雅在招股书的表述为:这是由于公司战略性地调整销售及营销开支重点,导致公司的渠道推广开支及品牌推广和广告开支出现变化。
由此可知,喜马拉雅能够在年能够扭亏确属不易。并且如此“降本增效”操作无法作为长期手段来推行,公司的长期发展还要依赖业绩的增长。
“盈利故事”不好讲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其核心竞争优势,喜马拉雅年终于实现了扭亏,接下来业绩能否持续增长被市场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184.html